茶館讀書心得初三作文800字
茶館讀書心得初三作文800字(篇1)
《茶館》 是現代文學家老舍的作品,是一部話劇。全書共分為三幕,分別描寫了戊戌變法,民國初期,新中國成立前夕這三個時間,通過老北京的一個茶館,揭示了這半個世紀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態。
第一幕:王利發從他的父親手中繼承了茶館,茶館中各處都貼著“莫談國事”的字條,可是常四爺卻要偏偏要談國事。他看不起洋人,更看不起二德子,身為滿清旗人,卻說了一句“大清國要完”,被偵緝宋恩子與吳祥子抓了入獄。劉麻子,專門倒賣人囗為生,要將康六的女兒康順子賣給龐總管(太監)做老婆。秦仲義,二十多歲,是一個闊少,主張實業救國,說要開工廠,要搞維新。
第二幕:袁世凱死后,軍閥割據,民不聊生,裕泰茶館也逐漸衰敗。常四爺出獄了,卻沒了旗人的身份;康順子母子逃出宮;劉麻子被砍了頭;兩個逃兵想娶一個媳婦,結果媳婦沒娶到,錢還被宋恩子、吳祥子搶了去;宋恩子、吳祥子成了成為了軍閥的走狗,就連繼承了其父的處世哲學的王利發也只能苦苦支撐茶館。
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大兵在北京城橫行,裕泰茶館更破了,只有“莫談國事”的紙條更多了,字也更大了,在北京城中,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也接連遭受鎮壓。流氓特務要霸占王利發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而在這時,茶館中來了兩個五十年前的朋友,一個是常四爺,一個是工廠被沒收,一輩子的成果徹底垮臺的秦仲義。三個老人在茶館中凄慘的撒著紙錢,常四爺、秦仲義走后,王利發也上吊自殺了。
在這三幕話劇中共出現了七十多人,其中有五十人有名有姓,他們的身份也差異巨大,正好代表了社會中各個階層的人。《茶館》通過裕泰茶館的興衰歷程作為線索,寫出了在每個時期的時代特征以及不同的文化風俗,其雖沒有較為完整的情節,卻只用三言兩語就將某些人物的特征描繪了出來。由人物引出故事,再由故事引出更深層次的社會現象。
《茶館》將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社會矛盾共同構成一個巨大的社會背景。在運用了多種幽默的情節后,對那三個時代的黑暗的社會進行了批判。其實,《茶館》不僅僅需要我們在閱讀時思考,更需要我們不斷去尋找其內部更深層的含義,細細品味其描繪出的社會現象……
茶館讀書心得初三作文800字(篇2)
喜歡茶館源于《茶館》。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后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了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
先談談這幕話劇中的人物吧。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群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復。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為一個掌柜,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殺。這一情節,仿佛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么一個走著中庸之道的掌柜,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么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面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里,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干活就有錢拿。后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并沒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爺一樣挨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里的其他人,兒子還是遵循老子的處世態度,有的甚至變本加厲。這是時代的悲哀。
《茶館》讓我們看清了那三個黑暗時代,也看清了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民,一個個破落、衰敗。《茶館》不愧為“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館讀書心得初三作文800字(篇3)
春風綠柳絮纏綿,夏雨青荷珠雨連。秋霜桂影圓光月,冬雪臘梅白云閑。走進《茶館》,四季交替變更,看過往人群,望社會變遷。
話劇一篇,細節萬千。
作者老舍以三幕劇,將裕泰茶館作為背景,分別還原了清末,民國與抗戰勝利后三個時代背景下群眾的生活瑣事。幕與幕間以快板相連,快板的旋律,節奏也暗示著劇情發展。
第一幕,茶館掌柜王利發,茶客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等人相繼入場。鑼鼓喧囂,茶館熱鬧非凡。“莫談國事”張貼在茶館中。人們相聚裕泰,或談花飲月或品茶遛鳥亦或說媒拉纖......人聲鼎沸,各種奇聞異事不絕于耳。社會似乎一派歡樂祥和的樣子,劉麻子脫口一句“大清國有的是金山銀山,花也花不完”卻暴露了清末閉關鎖國時期政府、人民安于現狀,愚昧無知的狀態。幕尾干脆利落:“將!你完了!”下棋者勝利的語言正照應了清朝的結局。
鏡頭一轉,“莫談國事”的大字赫然映入眼簾。已是民國時期,掌柜王利發緊跟時代潮流,茶館煥然一新,后院建起了公寓。局勢緊張,大兵闖入茶館,將掌柜敲詐的身無分文。人們的言論也愈發謹慎。
第三幕中的茶館不若從前光鮮亮麗,變得黯然失色。十幾年前曾在裕泰說笑的故人有些已不在人世。今非昔比,“茶錢先付”這前所未有的規矩大概暗示著茶館的末路了吧。全劇最后,王利發,常四爺,秦二爺最后一次在茶館相遇,感嘆完這一生后,掌柜王利發終是永遠留在了裕泰茶館中......
笑,苦笑。笑人間疾苦,笑社會動蕩。笑一心為國而終無力,笑辛勞一生卻茍活。
悲劇的結局揪緊人們的心,是什么使鄉下人到了非賣兒賣女不可的地步,是什么驅散了人們的歡聲笑語又是什么使茶館走向末路呢?我認為,是人心,是社會的腐敗,是國家的弱小。
幕劇中,人們一味追求“洋氣”,對清朝認識不清;官府草菅人命,腐敗無能;變法遭人鎮壓,反對,嘲諷。國產企業面對洋人企業宛若深海中的一滴水,無法與之抗衡。國庫空虛,社會動蕩。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國家陷入困境之時,沒有一個官兵,一個百姓是沒有責任的。
劇中也有正義之人,如雖逆來順受卻不愿茍且偷生的掌柜王利發;為人正直,愛打抱不平的常四爺與堅持實業救國的秦仲義......
中國的發展需要創新,需要改革更需要人民的支持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落后就要挨打,這是歷史的教訓。只有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才能有人民幸福。如今的美好生活皆是先烈們以血與汗水鑄就的,新時代的我們應銘記歷史,奮發圖強,砥礪前行!
讀《茶館》,品人間百態,讀世道滄桑,憶心酸歷史,思前進方向......
茶館讀書心得初三作文800字(篇4)
竹板一敲響,大幕徐啟,一個身著晚清大褂的人亮出嗓門:“大茶館,老裕泰,生意興隆真不賴……”接著入目的便是一間大茶館,人來人往,熱鬧氣十足,只有四處張貼著的“莫談國事”的紙條獨自寂寞著,有些突兀。這便是老舍筆下的裕泰大茶館。
《茶館》共分為三幕,時間跨度卻很大,跨越了從戊戌變法到軍閥割據再到國民黨黑暗統治的五十年。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下,茶館里發生了許多不同的故事,卻又大致相似,換的是主角,不換的是黑暗時期下社會最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茶館》里的人物多多少少有五十個,從父輩到孫子輩,從“劉麻子”“二德子”到“小劉麻子”“小二德子”,這些人物里有好有壞,可即便是最可惡的人,結局也令人唏噓。正是這樣一個茶館,讓我感受到了真正的悲哀與心酸。
裕泰大茶館的掌柜的,王利發,自小便接管父親留給他的茶館,他為人圓滑精明,心眼卻不壞,對“上層”人恭敬請安只為保全茶館和家人,可最后苦心經營的茶館卻被國民黨強奪作為根據點,王掌柜最終自縊而死。其實,從茶館越來越濃厚的“洋氣”和越來越緊張的改良中已經暗示了舊中國的滅亡和帝國主義入侵勢力的強大。茶館中“莫談國事”的字條越來越大,生意慘淡,更是反映出了當時民不聊生的慘況。在這樣的社會情形下,百姓們更可謂是“自相殘殺”,如文中康六賣女,宋恩子吳祥子為幾塊現大洋誣告劉麻子,小劉麻子為國民黨效力強奪茶館等情節,讓人心痛不已。為了白面糧食和大洋,他們可以出賣自己,他們可恨嗎?當然!但他們卻又是可悲的,愚昧無知,只求保全。
但配角之中也不乏清醒之人。身為旗人的常四爺正直勇敢,厚道善良,是熱心的市民代表,可卻逃不過必然的命運,發出了“我愛我們的國,可誰愛我呀!”的沉重悲嘆;還有一心要“實業救國”的先進資本家代表秦仲義,他開的幾個工廠最后都被拆了,只得到個“有錢便應吃喝玩樂”的教訓,這何嘗不是歷史上民族企業家軟弱一面的反映呢。他們二人與王掌柜一起撒紙錢,給自己出殯來祭奠自己,是何等的悲涼!可他們再也沒有力氣做出比“死亡”更為激烈的反抗了。
老舍曾說:“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沒有寫官場上橫行的黨員軍官,沒有寫腐敗落寞的晚清貴族,政治上的風云僅通過一座茶館和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翻涌了起來,百姓的悲哀其實更是當時中國社會的悲哀。
幕已謝,那個開場時身著大褂的人早已換上的短襖,剪去了小辮兒。竹板這么一敲響,他又哼唱了起來:“小姑娘別這樣,黑到頭兒天會亮。小姑娘,別發愁,西山的泉向東流。苦水去,甜水來,誰也不再做奴才……”
近代史上近百年的壓迫與屈辱早起過去,黑暗已落幕,我多想踏進裕泰茶館,為這里的人撕去黑暗的歷史,高呼一聲:“天亮了!”
讀《茶館》仿佛痛飲一碗“悲茶”,我坐在茶館里不動聲色地看著每一個過往的人,心中郁結著什么,若非要形容出來,那便是魯迅先生曾用過的“濃黑的悲涼”罷!
茶館讀書心得初三作文800字(篇5)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是一個普通,但卻是一個特殊的地方。《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叫的茶館。茶館的名字叫“裕泰”,象征著富裕和安泰,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但是在當時這樣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一部簡簡單單的三幕話劇,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的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歲月濃縮,將許許多多符合時代特征的小人物涵蓋,將一個國家在那些個特定時代的悲哀訴盡。
《茶館》有著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繪導了一出由往昔歲月和市井生活畫面組合起來的社會大戲。故事發生在清朝末年的一個名為裕泰的茶館中,這個茶館里人來人往,會聚了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概括了中國社會的各個階段,幾種勢力的尖銳對立和沖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等人物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王掌柜,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老主顧常四爺,同王掌柜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但不同的是他比王掌柜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氣,怎樣都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我最欽佩的'還是常四爺了,欽佩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在清朝時,他有份“鐵桿子莊稼”不用干活就拿錢。后來清國滅亡,常四爺沒有像松二爺一樣挨餓,而是自己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到了民國時期,茶館新開張時,松二爺,常四爺都去賀喜,常四爺雖然穿的沒有那么體面,但他的精神面貌很好,面對政局的混亂他還能放得下面子,這種精神正是我們所缺少的,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很難生存。因為他是以一個單純的方式出現在舞臺上,他正義,愛國,實話實說。也許你覺得這個人太過于直腸子,不夠圓滑,反而會給自己惹禍上身。但反過來看看王利發,他夠圓滑了吧,可最后還不是一個死的下場。
曹禺先生曾說《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范例”,也有人評論說《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茶館》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僅用了一些小人物的生存和死去,說明了年代的形形色色。他揭示了社會的一角,讓我們覺得我們活在這個時代是多么幸福。
茶館讀書心得初三作文800字(篇6)
在今暑假我讀了老舍先生的專集,其中老舍先生寫到《茶館》令我影響深刻,不經產生很多感想。
說到老舍先生,可真是一個令人敬佩的人啊!老舍先生是中國現當代小說家,劇作家,被譽為“”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他是滿族人,祖籍是北京,另外老舍先生的原名叫做舒慶春,字舍予也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呢!
《茶館》是老舍先生于1956年創作的話劇,1957年7月初載于巴金任編輯的《收獲》雜志創刊號,1958年6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茶館》的主要人物有王利發、劉麻子、龐太監、唐鐵嘴、康六、小牛兒、松二爺、黃胖子、宋恩子、常四爺、秦仲義、吳祥子、李三、老人、康順子、二德子、鄉婦、
茶客甲、乙、丙、丁、馬五爺、小妞、茶房一、二人等等人物,真的很多呀!那么故事的經過就是向我們描述了茶館的老板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所以他就八方應酬,但是現實的每每殘酷卻使他每每都被嘲弄和嘲笑。最終被冷酷無情又黑暗的社會給一并吞沒。然而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一心要搞實業救國卻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后也不得不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描述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我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后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結局。后來到了民國初年,連連不斷的內戰使百姓們都深受苦難其中,北京城里的大茶館也都關了門,只有王掌柜改良經營,把茶館的后院辟成租給大學生們的公寓,正廳里也擺上了留聲機。盡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然能影響到茶館:逃難的百姓們也都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柜的錢,偵緝隊員不時的就前來敲詐。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柜,卻仍在拼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是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常四爺,一位是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最后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著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讀完之后,我感慨萬千。我領悟到了以前社會的黑暗,以及殘酷無情。在那個舊社會里人們不得不遵循自己無法選擇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最后也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命運。
讀完了老舍先生的《茶館》后,我深刻的明白了當時社會的殘酷,我感慨到了現在社會的好處,原來有時候一些事情真的不是自己想決定就能決定得了的。雖然《茶館》是話劇,現在也仍有人演,可是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年暑假,我將《茶館》給看完了,更加的了解到了舊中國和新中國。
茶館讀書心得初三作文800字(篇7)
《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也是老舍的成功之作。
老舍的《茶館》看似聚焦于一個小茶館里,但這個人來人往的茶館里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簡言之,是一個小社會的濃縮。老舍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六七十個主,人物高度濃縮在茶館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銳對立和沖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國的歷史命運。
這就是《茶館》投影出的中國!
裕泰茶館在大時代中生存了下來,必然有他的生存之道。先從茶館的內部裝飾開始說起。
從茶館中桌凳的變化就側面反映了這里生意的好壞。第一幕中店里放的是長桌,方桌,方凳,長凳,小凳。這樣客人的容量還是挺大的。當時天泰,廣泰,德泰都已經關門了。市場競爭的壓力不大了,勉勉強強的混口飯吃。第二幕中一律是小桌與藤椅,桌上鋪著淺綠色桌布。墻上用的是時裝沒美人,可見王利發緊跟時代潮流。第三幕中都換成了小凳和條凳,家具也黯淡了,門庭也不光線了,歲月讓裕泰失去了生氣。體面也不是這里的形容詞了。除了這明顯的外部裝飾,還有那些個字條。
“莫談國事”這條子陪著裕泰一起經歷了半個世紀。第一幕中茶館各處都貼著這條子“莫談國事”。第二幕中的“莫談國事”更大了,更醒目了,功能依舊。第三幕中“莫談國事”有了一個伙伴“茶錢先付”。“莫談國事”更大,更多!這是一張神奇的條子。
“莫談國事”將封建無限的放大,也無限的反應了社會的落后。“茶錢先付”反映了裕泰的生意已經岌岌可危了。
在茶館中不僅僅有陳設的條子,還有人。《茶館》中人物繁雜但每一個都有鮮明的個性。
其中在全文的結尾的時候有一個沈處長。他一共只有一點點的臺詞,是七個“好”字和一個“傳”字。語言極其凝練,但同時把這個人表現的淋漓盡致。沈處長的出場穿著軍便裝,高靴,帶馬刺,手持小鞭,后面還跟著兩個憲兵。他明顯是一個很霸氣的人,但少言寡語。不說話,用眼神示意也許就是這些長官的特征之一。
沈處長不過是這戲中的跑龍套,而王利發是貫穿整部戲的靈魂人物之一。
王利發是一個小小茶館的老板,為了生存,他阿諛奉承,逆來順受。這不僅僅是他的茶館,也是他父親的。所以茶館不僅是一個賺錢工具,更是他父親的饋贈和希望。一個不卑不亢的人,但不是一個茍活之人,他很堅定的保護家人,自己堅守茶館,最后用上吊來結束生命。
《茶館》是我讀的第一本戲劇。人物繁多,我每每讀過都不時的翻到前面去看人物表。雖然人物多很繁雜,但老舍能清晰地寫下這么多,可見他能力的強大。一張張丑惡的嘴臉,一張張善良的臉龐,都在老舍筆下栩栩如生。我讀出了世道淪落,讀出了人間正道是滄桑……
《茶館》很經典,人物很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