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誦讀心得體會
寒假,我有幸讀了老師推薦的《三字經》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孟母教子》
孟子長大了,上學了,可她常常逃課,母親知道了,沒罵她,把她的布剪斷了。孟子問母親為什么,母親告訴他:"學習像織布,不是一天織成的。"小孟子從此努力學習刻苦,專心致志。我覺得,孟母很會教育孟子,同時也教育到了我,讓我明白了學習不能三心二意,要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
西漢時期,有兩個勤奮學習的孩子,叫溫舒和公孫弘,都是放羊,牛,雞,豬的。沒書,溫舒就用蘆葦抄書,公孫弘用竹子削成簡抄書。后來當了大官。
我明白了什么叫環境不好,但他不影響你,但成績要好,所以,不能把困難當借口。
老師給我推薦的《三字經》真是無價之寶,我從中獲得了許多知識,讓我感受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三字經誦讀心得體會(精選篇2)
《三字經》被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之一,它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并不斷流傳.
《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千百年來,它家喻戶曉,內容豐富,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無一不觸動中國人的心。甚至有些外國人也來中國學習《三字經》。
《三字經》是以三字為句,他短小的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一共才一千五百字左右的《三字經》,卻是多么的神奇,每一個字都是那么充滿魔力,每個字都有深刻的道理,教會我們道德上的意義與做人的道理。
經過七百多年的流傳,《三字經》從零難相見走向宮廷內外,從大江南北走向世界各地,從名不見經的鄉間讀物成為聯合國推薦的世界啟蒙名著,其間的曲折歷史和歷代學者的心血與貢獻可謂紙書難盡,而它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更是垂裕千秋、造福后代。
《三字經》里的一個個小故事,便成為我成長道路上的指路燈,《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學會謙讓,《懸梁刺股》的故事讓我獲得學習上的成功。
《三字經》,您就像一位老師,像一盞明燈,把中華傳統的美德傳承下去,也希望全世界的人們,能夠在《三字經》的幫助下,成為對國家有幫助的人。
三字經誦讀心得體會(精選篇3)
《三字經》,讀來朗朗上口,讀后感覺很有收獲。
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被這簡潔精湛的哲言雋語所吸引;“孟母擇鄰”“黃香溫席”“孔融讓梨”……我被一個個寓意深遠的故事所感動。
我對“孟母擇鄰”的故事印象比較深刻,“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因為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學那么辦喪事的人哭泣;母親就帶他把家搬到了鬧市,他又模仿商人吆喝著做買賣;最后孟母又把家搬到了學堂附近,孟子終于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還有“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講的是周武王推翻商紂王朝的殘暴統治,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周朝是我國歷代朝代中最長久的朝代,讀了《三字經》后,我對周朝這段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過《三字經》中對歷史朝代變化的詳述,了解了朝代變化的過程和原因。
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學生,猶如一塊璞玉,不經雕琢,怎能成大器?我們從小就應該立下鴻鵠大志,刻苦學習,勇攀高峰,長大成為棟梁之材。
《三字經》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學習……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小小一本《三字經》,它使我學到了許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讓我在讀中享受著,成長著。
三字經誦讀心得體會(精選篇4)
中華民族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千百年來積累的精華在國學之中蘊含。古時垂髫小兒皆從《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開始入門,故而,攜子共讀《三字經》成為小兒學習國學的開端。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所以教育要趁早,家長在一言一行之中,教他明事理、辨是非、知善惡,教他作一個勇敢的人、積極向上的人、充滿愛心的人。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合適什么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教育子女的準則,讓小兒在健康成長過程中養成優良的品質,它包括:善良淳樸、百折不撓、知書達理、尊師重道、孝敬父母。如果為人父母者都能以次為準則教育子女,那么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充滿愛和和諧的,而少了許多欺騙和不信任。讓我們共同努力吧,未來我們孩子的未來!
三字經誦讀心得體會(精選篇5)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天當我讀起這三字經時,總會思緒萬千。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的讀物,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經》只用三個字,就讓我們懂得了許多道理。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著我。當我讀到“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時,九歲的黃香在大雪紛飛的冬天幫父親把被窩捂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幫父親把屋子扇涼,然后才請父親去睡覺的情景就會清晰地浮現在我眼前。
想想,平時都是媽媽幫我把被窩捂暖,也是媽媽在夏天幫我扇扇子、趕蚊子。每天放學后,我總是閑著什么也不做看著媽媽忙里忙外,要么看電視。再看看所有像我一樣的少年,哪個在不是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稍有不如意還要發脾氣。現在的生活條件可比黃香那個時代勝強百倍,可他九歲就懂得幫父親暖被窩,孝敬父母,而我們在這方面與黃香真是相差甚遠啊!難道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們忘了“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難道古人能做到的,我們現代人就做不到了嗎?
不,我要努力做到。我要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收拾房間、打掃衛生、整理自己的物品;我要幫媽媽洗碗、擦桌子、拖地、洗衣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不能成才,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我要認真思考三字經的每一句話,并努力去做。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我們要向這些優秀的古人學習,學習他們良好的品質,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三字經誦讀心得體會(精選篇6)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讀了《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感受還挺多呢!
起初,我和媽媽只會讀,但不懂意思,我們又接著看譯文,讀故事,噢,終于明白了,原來是黃香九歲時母親去世,他對父親非常孝順,在酷暑為父親扇趕蚊蠅,嚴冬寒日,以自己的體溫為父親暖被褥,讓父親睡覺時感到溫暖。
“多孝順的孩子呀!”讀到這里,爸爸邊說邊看了我一眼,媽媽擦了擦眼角。
“媽媽,你怎么了?”
“沒什么,孩子,接著讀吧,”
想想黃香,再看看自己,我今年也虛九歲了,可我又是怎樣做的呢?爸爸、媽媽有一點不順著我,我就生氣,摔這個砸那個,記得去年冬天,媽媽早早地給我買上了雪地鞋,里面的毛長長的,可當我看到有的同學穿靴子時,就又跟媽媽要。媽媽說:“孩子,有的穿先穿著。”“不行,我就要》”說著,一腳踢倒了身邊的凳子,誰知,凳子正好砸在了正在洗碗的媽媽的腳上,媽媽疼得直蹦……
今天想想,自己太對不起爸爸媽媽了,爸爸媽媽為了把我養大,付出了多少心血呀!他們早出晚歸,盡量讓我吃好穿好,而我稍不順心就發脾氣,怎么談得上孝順呢?……
“孩子,想什么呢?”媽媽拍了拍我的肩膀,我依偎在媽媽的懷里喃喃地說:“媽媽我以后也要向黃香那樣孝順你們!”
“好孩子,我的女兒長大了!”爸爸、媽媽笑了。
三字經誦讀心得體會(精選篇7)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看,這就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的《三字經》。
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
我自從讀了《三字經》,受益匪淺。我知道了仁、義、禮、信、德、倫理道德觀念與為人處事的道理。《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啟蒙讀物。我讀了它,自身的素質與修養也提高了許多。
從前我總是討厭學習,覺得學習只是給家長和老師學的,總不把學習當一回事。自從讀了《三字經》,它里面所講述的故事真是太讓我為以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羞愧。我真是太慚愧了!我現在知道學習好了,長大才能為自己找一條出路。今后我一定要發憤讀書,好好學習。
我是一個生性好強的人,做錯了事情也不承認,總是認為自己什么都是對的,不可能有錯,誰都拿我沒辦法,常暗地里議論我。自從我讀了《三字經》,看了里面的民間故事,知道了周處改過自新,做錯了事情主動承認,痛改前非,成為了一個大官。我也要做錯了事情就改,再一、再二、不再三,一定要做一個品德優秀的人。
我以前和同學相處不和睦,不是挑這個的毛病,就是挑那個的缺點,做起事情不團結,哪個同學都不想和我一塊學習玩耍。自從讀了《三字經》,我知道為人處世的道理,懂得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同學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自從讀了《三字經》,我收獲很多,我的人生信條,道德觀念,為人處世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我愛《三字經》,更愛讀《三字經》。
三字經誦讀心得體會(精選篇8)
讀了三字經后。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和道理,這本書里的每一個字、詞都有講解和例子,它以古人的事例來教育我們下一代。
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告訴我們一個人剛出生時本性是善良的與別人差別不大,只是由于所處的環境不同彼此之間的性格才越來越不同,如果不好好教育孩子其善良的本性就會改變,在教育的諸多規律中重要的在于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從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中我明白了人在年紀小的時候如果不好好學習這是不應該的年幼時不學習長大后什么作為都沒有所以我們必須要從小好好學習不能中斷長大后才能有所做為,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中我明白了一塊好玉不經過雕刻就成不了玉器,人也一樣如果不好好學習就不能掌握知識也不會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我以后要更加好好學習,從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悌于長宜先知中我明白了要孝敬和關愛自己的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從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中我我明白了連動物都知道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才能換取勞動成果,人如果不好好學習還不如小“動物”呢,從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中明白了我們要從小時候就應該努力學習不能耽誤學習的黃金時段,這樣長大后才能學以致用,為國為民為自己都有好處的,還能使自己美名遠揚,讓父母得到榮耀還能使父母感到驕傲自豪,造福于后代,從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中我明白了勤奮學習才能使自己取得成就,游戲懶惰對自己沒有好處,一定要特別注意,應當不斷鼓勵自己努力的學習;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很多的事例教會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學習,如何對待自己的長輩,如何去做事,所以以后我要認真的學習不能中斷,要學會做一個珍惜時間的好孩子,加油!
三字經誦讀心得體會(精選篇9)
我愿做一只小鳥在書的天空飛翔,我愿做一條可愛的小魚在書的海洋里遨游,我愿做一只小小的書從在書的世界讀全世界的書。這個月我讀了國學啟蒙的精典《三字經》。
這本書的外皮是黃色的有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那個男生在讀一本書小女生在旁邊看著小男生讀書在書中有三字經,又有一點故事。
在這本書中有我最喜歡的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是《和氏璧》這個故事里講的:“何氏在上山撿到一塊玉石,他獻給了當時的國王楚力王,歷王沒發現這是一塊玉,砍斷了他一條左腳。他又獻給了武王,武王也沒發現這是一塊玉,砍下了他右腳。后來文王發現這是一塊好玉,人們為了紀念他發現這個玉,玉就叫《和氏璧》。《和氏璧》雖然名貴,可不被打磨只是一塊石頭。這個故事主要講玉石不被打磨就不能成為一塊精品好玉。
我讀了這本書不僅會背三字經,還學會做人的一些道理,大家快來讀一讀這本書吧!
三字經誦讀心得體會(精選篇10)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品質、文化修養上都會受益匪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具有開放性思想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 每看一篇,我都會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時光流逝,有些東西會被遺忘,但有些東西卻被傳承下來,《三字經》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保留了下來。她是中國古代文明中的精華,也為中國古代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字經》這壇是窖藏千年的美酒,愈久彌香,在新時代的今天,教化人心,必將永遠地散發出醉人的芳香。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本好書就是一個良師益友”,讓我們靜下心來,捧起書,在淡淡的的墨香中與哲人會面,與良友交談,增識長慧,開悟人生。朋友,讓我們一起來愛書,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