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高二作文800字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高二作文800字篇1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復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只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愿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于他絕唱的魅力,反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高二作文800字篇2
近日讀了《世說新語》這本書,感觸頗深。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諸侯王劉義慶集合眾多文人編寫而成,主要記載東漢至東晉時期之名流的言談、秩事。全書共三十六門,一千一百三十條,內容涉及思想、經濟、軍事、文化、政治等。書中的每一條都深蘊哲理。
讀《世說新語》,我們要看到其好的地方,比如在政事門中,何充對前來清談的王濛說:“我不看此(公文),卿等何以得存!”意思是:我不看這些公文,你們怎么能生活得下去呢?這就告訴我們要腳踏實地地做事,干出實際成果。還有一條,在言語門中,王羲之對謝安說:“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意為:如今遭逢喪亂,遍地都是戰壘,應當人人奮力報效國家。如果清談玄虛,荒廢公務,文章浮華,妨害要事,恐怕不是當今所應該做的。這就是務實的精神,這在今天仍值得我們學習。
當然,《世說新語》并不全值得我們學習。例如對于德行門第十四條中“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意為“知道后母把他恨得要命,就跪在后母面前請求處死自己。”這件事雖然在古代是值得寫進書中的,更值得眾多人為之學習,然而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件事則體現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應該予以批判,更別提學習了。另外一個需要審慎對待的是清談。清談,作為一個風靡三百多年的怪現象,其實質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討論問題或辯論。在清談的過程中,往往產生一些巧妙的問答,這些都被記錄在言語中。雖然在古代,清談是很高雅的事,許多人求之而不得。但是,清談得過了頭,荒廢了正事,只有嘴皮子利索,最后變成了“清談無為”甚至“清談誤國”,那就不是所要學習的了。后來西晉滅亡,太尉王衍被敵軍所抓。他本是清談名流,面對敵軍,卻推說自己清談無為,還寫信給敵人,勸其稱帝,期望獲得赦免。這個時候,清談有何用?玄學有何用?腳踏實地地干實事才能解決問題。
透過《世說新語》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那個魏晉時代的風土人情,也能在其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我們值得吸收的。《世說新語》需要批判地看,要從正面看,也要從反面看。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高二作文800字篇3
我看罷《世說新語》的“文學第四”,心中有一種很不爽的感覺。這種不爽產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晉的古文人實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每天除了辯論就是辯論,用華麗的辭藻去攻擊別人,自己辯過他人就沾沾自喜、貶低別人;辯不過他人便譏諷他人,不愿面對自己的失敗。實在令人作嘔。
讓我最不理解、最討厭的兩個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雖然支道林被稱為是東晉的大學者、高僧,但我是一點也不想承認這個名號。支道林在自己辯不過他人時,理屈詞窮之時就大聲呵斥對方;在別人辯不過他時,他就嘲笑他人;在別人不愿同他辯論時還逼著別人辯論。這些行徑一直令我不愿相信他是一位高僧,有學識的學者。聽說他對《莊子·逍遙游》有著自己很獨到的見解,但他的言行舉止讓我懷疑他是否對于這種留芳千古的文章有著真正的理解,連尊重他人,不怒不嗔都不會的人,怎能叫做高僧?則能寫出真正自己的見解?
殷浩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經常滔滔不絕地和別人辯論、清談玄理,自己水平不夠高深,還依舊大言不慚的和別人辯論著,所以經常遭到同代人的鄙視,還依舊和支道林這樣的”偽高僧“辯論,讓人看著和狗咬狗沒什么區別。
可能說得有點重了些,但這些所謂魏晉名士確實令人失望,辯論來辯論去,爭名來爭名去,又有何用?問了很多同學,連支道林,殷浩等人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這些古人是多么悲哀呀!自己活著的時候爭到一點名聲就沾沾自喜,以為自己能夠留芳千古,哪想到后人連聽都沒有聽說過,可笑,可悲!和同時代的陶潛相比,實在是太過于膚淺了。陶潛也沒有爭名也沒有辯論,就是過著自己的田園生活,表達出自己對于生命的思考,反而為后世所稱贊,所景仰。
這其實也能說明只有那些真正不求名利,能夠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思想的人,才能叫做文人,能夠被世人所銘記。而那些裝模作樣,做學問只求名利的人,雖然表面叫做文人,其實也就是打著文人的幌子來撈名利、撈虛榮心的牛鬼蛇神罷了。
僅是個人見解,持不同意見者可以反駁,我虛心接收。我覺得我并不像支道林等人一樣不允許別人有不同意見。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高二作文800字篇4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它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對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的、讓我領悟最深的是“德行”類。如“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這則小故事把管寧與華歆對比,贊揚管寧淡泊名利。也教導我們不要被權勢所誘惑。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關于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為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情好時大家沒事,心情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于自己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說我和稽康在一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說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僅用了十多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世說新語》故事短小,盡管每個故事都只有寥寥數語,但它總能述說出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它用風趣的語言述說著一個個簡單卻又不平凡的故事。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世說新語》總能讓我們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鑒學習的地方。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高二作文800字篇5
誠信是中華人民的傳統美德,如果你勇于說真話,那么你純凈的心靈將得到升華,反之,你的良知便會向黑暗的地獄靠進一步。在《世說新語》中,一篇小故事告訴了我們誠信的重要性。
陳太丘與友期行
在陳太丘與友期行中,友人過了中午還沒來,太丘便離開了,走后友人才到,元方和友人的一番對話,讓友人感到無比的慚愧,這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陳太丘依照約定行事,當他的朋友失約時,他決然離去一點也不姑息,這父子二人身上提現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誠信為本質觀念,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說:“誠信是天下的關鍵”,孔子也說:“做了個人,卻不講誠信,不曉得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犁,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輒”正因為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業成敗的關鍵,所以古代有很多“不重千金重一諾”的美談。像陳太丘的友人,自己言而無信,失了約不自我反省,反而責怪別人,他被有人拋棄,受到兒童蔑視,實在是咎由自取。
諸葛亮解字
諸葛亮在吳國時,一次朝堂大會上,孫皓問他:“你的字是仲思,你思的是什么呢?”諸葛亮回答:“在家里思的是孝敬父母,侍奉君主思的是忠誠,交友思的是誠實,如此而已”不管是侍奉君主,還是交友的路上,都找不了誠信,誠信是我們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橋梁,是我們彼此的信任。
王朗渡船
華韻和王朗一起撐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韻很為難,王朗還說:“幸好船還寬敞,有什么可為難的”一會賊寇要追上來了,王朗想丟下剛才搭船的人,華韻說:“剛才我之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脫身,哪里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王朗開始樂于助人,但在危難時,卻言而無信,背信棄義,而華韻當初就謹慎地抉擇是否幫助別人,一旦決定幫助,就要堅守諾言,不離不棄,在當今社會中,有些人將仁義道德掛在嘴邊,但往往因為受不了利益的誘惑,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有些人,平日雖默默無聞,但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這才是我們應該效仿與學習的對象。
誠信是我們成功路上的關鍵一步,我們必定成功,我們注定輝煌。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高二作文800字篇6
《世說新語》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它主要講述魏晉時代士人的言行舉止的一部書。雖然有人認為魏晉士人不務實事,崇尚空談,實乃誤國之舉。但魏晉時代人們都能夠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也開創了哲學思辨的風氣,對后世也有著廣泛的積極影響。所以說,我們要辯證的看待《世說新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
我主要談的是《世說新語》文學篇。開篇第一條就令我感觸頗深。第一條是“奴婢皆讀書”,講的是鄭玄家的故事。其大意是這樣的。鄭玄是漢代的大經學家。有一次鄭玄使喚一名婢女,不合心意,準備鞭打她。婢女還要解釋。于是鄭玄發怒了,讓人把婢女拖到泥水中去。過了片刻,有一位婢女向那位被拖入泥水中的婢女問道:“為什么在泥水中那?”她回答說:“我去向他陳訴,適逢他在發怒。”這是文學篇開篇的第一條目。
這一條目非常有意思。第一,在當時的社會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讀書的。能夠讀書的都是社會的中上層人物。而婢女在封建社會是屬于地位比較低的。而在鄭玄家中婢女也是讀書的。我們可以看到,婢女們在鄭玄的影響下也在讀書。這反映出了鄭玄的家風。鄭玄這位大學問家對于周圍人都是有著巨大的影響。當鄭玄由于生氣想要打一位婢女,婢女“方自陳說”。我們知道,作為地位低下的婢女一般是不敢為自己申辯的。然而鄭玄家的這位婢女很有個性。她毅然為自己申辯。因此我認為這位婢女的行為就應該是讀書的結果。讀書使得婢女個人精神覺醒,使她敢于為自己申辯。
讀過這一條我對鄭玄想打婢女極不贊成。首先鄭玄是一位有身份的官員。官員就有官員的行為準則和心胸。況且,從本條目中看不出婢女有什么錯,只是由于鄭玄覺得婢女做的不稱意就要打婢女。這樣的行為有失一位官員和大學問家的風范。當然,我們看《世說新語》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去。從我們今天男女平等觀點會認為打婢女是一件極為可恥的事情。然而在當時的社會責罰一位婢女將會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所以不必苛求古人。
《世說新語》把這樣一件簡單的事情記載下來,個人認為這主要是為了反映鄭玄這位大學問家對于周圍人的影響。由于受鄭玄的影響,婢女皆讀書。這不僅說明了鄭玄的對周圍人的影響大,也間接地說抿了讀書已經成為了當時人們的一種風氣。
除此之外,我還對“官本是臭腐”這樣一條目頗有感想。
書中原文是這樣的。人有問殷中軍:“何以將得位而夢棺器,將得財而夢矢穢?”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將得而夢棺尸:財本是糞土,所以將得而夢穢污。”時人以為名通。
大意是有人問殷中軍:“為什么將要得到官位時就會夢見棺材,將要得到錢財時候就會夢見糞便?”殷中軍說:“官位本是臭腐的東西,所以將要得到時候就會夢見棺材尸體:錢財本是糞土一樣的東西,所以將要得到的時候就會夢見污濁骯臟。”當時的人都認為這是至理名言。
看了這則小故事,不禁有幾個問題。首先為什么古人會夢到棺材尸體和糞土。從某種角度來說,夢也是一種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古人夢到棺材也是和當時的社會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
當時的社會是一個崇尚玄言虛淡的社會。對于官位,當時的社會并不是十分的熱衷。而且很多人更視官位錢財為污穢之物。當時的普遍風氣是這樣的,所以古人在得到官位時夢到棺材尸體也就不足為奇。
這則故事反映了當時士人們的認識。文中最后還寫道“時人以為通”。可以看出以官位為腐是得到了當時人們的普遍贊同。魏晉時代的士人的價值追求由此也可見一斑了。
此外,我還對“七步作詩”這則小故事有一些感慨。故事大意是魏文帝曾經命令弟弟東阿王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時間內做出一首詩,做不出就要殺掉曹植。曹植在七步之內就做出了一首詩。這首詩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十分慚愧。對于這則小故事,我們不管曹丕和曹植兩兄弟的爭執。個人認為《世說新語》之所以把這則故事記載下來是因為曹植的才思。讀到這則故事,自己非常驚訝于曹植的機敏與才華。
《世說新語》記載了魏晉時代士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看《世說新語》非常有收獲。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高二作文800字篇7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這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古典名著不計其數,但使我感觸最深的是《世說新語》。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說新語》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世說新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由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主持編寫的是一部紀錄魏國風流的故事集,其內容主要涉及漢末至東晉時期士族階級的逸聞趣事。《世說新語》所記載的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卻異常豐富,對后世的筆記小說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仿照此書體例而寫成的作品更是不計其數。書中不少的故事,成為后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成為后世詩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云:" 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后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勸他賣掉。庾公說:" 賣它就必定有人買它,那樣也會傷害這位 庾公(庾亮)騎乘的買主,難道因為它對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禍他人嗎?從前孫叔敖為了后人而殺了兩頭蛇,被古人傳為美談,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達事理嗎?"這是選自《世說新語》德行中的:庚亮不賣的盧,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當我們做一件事時,我們應當為他人考慮,不要只因為個人的一己私利,而禍害到了他人。這樣即對自己不利,也對他人不利。所以我們在做一件事時,我們要顧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會稽經吳,聞顧辟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游歷既畢,指麾好惡,旁若無人。顧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齒之傖耳!”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在輿上,回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后令送著門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從會稽郡經過吳郡,聽說顧辟疆有個名園,原先并不認識這個名園的主人,還是徑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顧辟疆正和賓客朋友設宴暢飲,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個花園后,只在那里指點評論優劣,旁若無人。顧辟疆氣得臉色都變了,忍受不住,說道:“對主人傲慢,這是失禮;靠地位高貴而對人驕橫,這是無理。失去了這兩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罷了!”就把他的隨從趕出門去。王子敬獨自坐在轎子里,左顧右盼,隨從的人很久也不來。然后顧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門外,對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從這則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們人生的成敗。所以,我們必須注重日常的禮儀文明,做到與別人交往有尺度,說話要有分寸,行為要有節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諛奉承,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泉水所潤。
認真品讀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姹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我們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身上背負的不僅僅是中國的未來,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需要我們去傳承;讓我們行動起來,讓這條歷史長河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