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心得體會
薛定諤《生命是什么》后記對自由意志的探討,看上去挺玄的。
我的理解,他也許是想用一種印度教的泛神論觀念,來比附了物理定律和自由意志的關系——將物理定律比附為單數的梵,將自由意志比附為復數的“我”。他堅信意識是單數的,就意味著,復數的“自由意志”只不過是一種幻覺,是單數的“意識”的不同方面。
這么看來他好像是否定有自由意志的存在的。就像這最后一段所說的,“我”并不是那些經驗和記憶,而是在那背后的“基底”。
這似乎近于宗教意義上的“破執”,或者說“梵我合一”。
只是不知道,如是理解是否準確。
其實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講物理定律與現象界的關系。把“law of nature”歸結為一種統計現象很有啟發性。
順著這條思路,原以為他會從統計學的角度來闡釋自由意志與理性必然之間的關系。比如:把個體比附為微觀狀態,社會整體或大樣本群體比附為宏觀狀態:就個別樣本而言,行為如分子運動不可預測,有很大隨機性;就大群體而言,行為又是符合統計規律的,因而體現出決定性。
《生命是什么》心得體會精選篇1
上大學的時候學“薛定諤方程”,大家都對恨得牙癢癢的,甚至有同學喪心病狂的說”以后有了兒子,就給他起名叫薛定諤!”(然而這位同學本身并不姓薛)
所以當小范同學跟我推薦了多次《生命是什么?》、我終于火速下單又火速拿到、看到作者的時候,我內心是略驚訝的……還好后來發現總共不超過100頁。
書里談及的各種理論其實都是高中、大學里的生物、物理、化學基礎課里的內容,但是想到這是1943年的著作,你不禁還是要被薛大神的學術造詣以及超大腦洞所折服。
盡管其中有些內容現在看來已經是基礎科學知識,有些現象也有了更深入靠譜的結論,但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薛大神能把橫跨物理、化學、生物三個領域的許多現象和理論聯系起來,用物理基礎理論去解釋生命現象、宇宙真理……真是太流弊了!我記得我上大學時一直有這樣一種感覺:老師介紹的理論都聽清楚,推導也明白,但是就是……it doesn't make sense to me! 但是當看到薛定諤解釋各種熱力學原理時附帶的各種類比舉例,感覺就只想拍大腿叫好!而且特別喜歡他那種一本正經地擬人化描述分子原子、或者把自己拿來做例子的樣子。如果他有朋友圈或者facebook, 我大概會去一直點贊把。
另外還發現薛其實是個文青呀……否則為什么每一章開頭都是這種畫風呢:
存在是永恒的;因為有許多法則保存了生命的寶藏,而宇宙用這些寶藏裝飾了自己。——歌德
在變幻無常的現象中徘徊的東西,用永恒的思想將其固定。——歌德
……實在沒有理由不愛薛定諤了。
小范同學說的那句:“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薛定諤的貓。”被擊中了嚶嚶嚶。感覺自己這個生命的誕生是偶然(難怪本書獻給他的父親母親),而死亡 - 熵最大 - 是個必然。
我打算去把之前斥巨資買的Chaos再翻出來讀完……
事實上我自己之前一直就是在這個層面上來理解自由意志和決定論的形式矛盾的。
然而到最后,他也并沒有這樣說,而且明確聲明不會把量子不確定性應用到自由意志的討論里邊去。
好吧,那也只能當做個人的奇思妙想了
《生命是什么》心得體會精選篇2
生命起源有兩種,45億年前產生地球,經過7億年,38億年前,一種無機物的化學反應產生了RNA,然后慢慢地產生古菌、細菌、真核細胞。一種是外星隕石帶著這些菌進入地球。第三種就是外星人打造的放入了地球。當然第三種是我猜的。
無生命的東西可以產生出有生命的東西,但是人類至今還沒能夠打造出來,因為生命需要核算+蛋白,而且讓他們能夠有自己的意識,太難了,大自然也花了7億年的時間才打造出來了生命。
直立人在地球上存在了200萬年,而智人才存在20萬年,跟直立人相比智人的歷史太短了,能否再撐過1000年都是個問題。智人跟直立人的關系就相當于老虎和獅子豹子的關系,都屬于豹屬,智人和黑猩猩的關系就相當于老虎和貓的關系,都屬于貓科。智人和黑猩猩屬于人科,智人和直立人屬于人屬。人屬里現在只有智人。人科里還有猩猩黑猩猩大猩猩。
死亡是生命最好的發明,它是生命改變的媒介,它清除衰老的個體,并為新生的事物提供空間。死亡是生命策略的一部分,短暫和動態性是生命的基礎。
動物和植物都是真核細胞,而細菌和古菌都屬于原核細胞,原核細胞屬于最簡單的細胞。
外星生命也需要核酸+蛋白的組合,或者是類似的組合,所以外星生命如果存在,可能跟地球上的動物沒有太大區別。
人類其實很渺小,很多事情要想開一點。
《生命是什么》的讀書心得體會范文6
“好書伴我行”——多么響亮的口號,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我讀過的好書,它伴隨著我走過生命中的三千多個日日夜夜,其中《生命是什么》這本書更猶如一盞明燈,照亮我成長的路途。因為作者把生命是什么寫得淋漓盡致,自己的感情深深地融進了字里行間,讓我深受觸動。
生命是偶然,死是必然。生命很短,在你不知不覺中,時間流逝得多快,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生命中,最最漫長而又短暫的不正是那溫暖幸福的時刻嗎?
那溫暖幸福的時刻——和給予你生命的父母在一起。我們如花朵,有那肥沃的土地養育;我們似地球,有那溫暖的太陽照耀。從出生、長大到成人。父母都為我們付出了極多極多。記得有一天,父母對我說:“知識改變人的命運。”那時的我,是一個三歲小毛孩,什么也不懂,但我把這一句話記得牢牢的。二年級的一天,當我要上學時,媽媽對我說:“天冷了,多加一件毛衣吧。”我穿上了媽媽親手編織的毛衣,邁著輕快的腳步進了學校。在教室的墻壁上,我忽然看見了:“知識改變命運。”這張掛圖。我心想:那不是和父母對我說的一樣嗎?漸漸地,我明白了,我來自農村,我要好好努力,知識改變我的命運。
從挫折、失敗到成功。誰始終站在你的身邊?我的父母!挫折時,他們給我鼓勵。一句鼓勵的話語,令我感動得流淚來。失敗時,父母安慰我。記得那次,我考了一個不及格的分數,我心里難受極了。回到了家中,父母關心地問我:“這次成績怎么樣啊?”我面對著媽媽和爸爸,慚愧地說出了我的成績。然而,他們并沒有打我罵我,只是輕輕地對我說:“沒關系,這次考差了,還有下次,沒有一千次失敗,就沒有一千次零一次的成功。”啊!是啊,聽了這句話,我如同一個摔倒的小弟弟,被兩雙大手扶起,還溫柔地撫摩著我受傷的心靈。成功時,父母在身邊為我加油,讓我更上一層樓。
父母給了我生命。生命是什么呢?有人說生命是運動。這話說的沒錯。但我要說生命是一種溫暖,這種溫暖和好書一樣,伴隨著我成長。這就是我從《生命是什么》這本書中得到的一點頓悟。
《生命是什么》的讀書心得體會范文7
在讀薛定諤的《生命是什么》之前,我曾上網查詢關于這位作家的資料,發現他原本是位物理學家。他發表的薛定諤方程,薛定諤的貓等都是為許多人所熟知的。他是波動力學之父,是量子力學集大成者之一。就是這樣一位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中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學者,卻從物理學闖入生物學,并在1944年出版了《生命是什么》一書。
我曾以為這本書將是一位生物學家運用哲學家的思想和我們探討生命是什么,但我發現我大錯特錯了。作者從物理學家的眼光,運用熱力學和量子力學理論來解釋生命的本質,用他不同于哲學家的思想和對生物學的了解進行大膽猜想,為生物科學乃至后人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對當時年輕的物理學家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們中的許多人由此轉向了生物學研究。薛定諤在書中提出了一系列猜想。擁有天才思想的他,猜想是大膽的:物理學和化學原則上可以詮釋生命現象;基因是一種非周期性的晶體或固體;突變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躍遷引起的,突變論是物理學中的量子論,基因的持久性和遺傳模式長期穩定的可能性能用量子論加以說明;對于染色體如何決定生物體的遺傳性狀作了最初的設想,認為染色體是遺傳的密碼本;在前人把新陳代謝解釋為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的基礎上,參照熱力學定律,引入了“負熵”的概念,并認為生命以負熵為生,是從環境抽取“序”維持系統的組織;……這些觀念在當時是第一次被提出來,對世人來說是十分新奇的,也是特別引人入勝的。
對于這本書,說老實話,我看得不是很懂。但是既然這本書被當作大一新生推薦閱讀書目之一,那么它必然有它的優點所在。也許我們應該學習的不是這本書而是書的作者?作者從一個他所擅長的物理區域跨進了對他來說算是陌生的生物區域,這本身就需要多大的勇氣和多堅定的心理! 其實,因為他從小愛好廣泛,喜歡博覽群書,在其父和朋友的影響下,對生物學產生了濃厚興趣,才使得他在轉換領域的時候選擇了生物。同時,薛定諤諳熟東西方哲學,他渴望和諧,終生把科學的統一作為自己的堅定信念和追求目標,《生命是什么》就是力圖使物理學和生物學統一起來的認真嘗試。
正是薛定諤知識面的廣度以及他心目中對科學統一的向往與不懈努力,并且在科學研究中善于選擇和變換自己的角色,才有了又一次成功的他。我覺得我要向他學習的不僅是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更要向他一樣擁有寬廣的知識面,不拘于一角天地,同時還要具有堅定的信念,這樣,人生才會更精彩,路途才會更平坦,離成功才會更接近!
《生命是什么》的讀書心得體會范文8
今天,我在學校里學了一篇令我感觸很深的文章——《生命是什么》。這篇文章使我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讓我感悟到我們必須熱愛生命。
這篇文章主要講作者從“飛蛾逃生”、“香瓜苗在墻角的磚縫中生長”和“靜聽自己的心跳”幾件事中體會到了生命力的頑強,并從中悟出:我們應該珍惜生命,并讓生命綻放光彩。
當我讀到“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廢,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間,我必須對自己負責”時,我想:對呀!如果作者在一念之間選擇了糟蹋生命,那么生命對于作者來說,該是多么的沒有價值;相反,如果作者能珍惜生命,那么生命即使短暫,也能體現出它獨特的魅力。
當我讀到“從那一刻起,我應允自己,絕不辜負生命,決不讓它從我的手中白白流失。不管未來的命運如何,遇福遇禍,或喜或猶,我都愿意為它奮斗,勇敢地活下去。”的時候,我想到:生命是自己的,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誰都不能預測自己的人生。但是,只要我們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么生命就會散放出無限的光彩。就像雷鋒叔叔,雖然他只活了23年,但他的精神卻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在敬佩作者是如此地熱愛生命的同時,我不禁想起生活中的一些人,他們并沒有好好地珍惜生命,反而卻白白浪費生命。他們就是那些電視報道的跳樓、自殺的人。他們為什么不熱愛生命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呀,在生活、事業中遇到挫折,為什么不勇于面對呢?我真想對他們說:“連飛蛾、小草都如此熱愛生命,為什么你們卻比它們還要脆弱呢?”
人們啊,請熱愛生命吧!
《生命是什么》心得體會精選篇3
《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對當時年輕的物理學家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們中的許多人由此轉向了生物學研究。薛定諤在書中提出了一系列猜想。擁有天才思想的他,猜想是大膽的:物理學和化學原則上可以詮釋生命現象;基因是一種非周期性的晶體或固體;突變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躍遷引起的,突變論是物理學中的量子論,基因的持久性和遺傳模式長期穩定的可能性能用量子論加以說明;對于染色體如何決定生物體的遺傳性狀作了最初的設想,認為染色體是遺傳的密碼本;在前人把新陳代謝解釋為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的基礎上,參照熱力學定律,引入了“負熵”的概念,并認為生命以負熵為生,是從環境抽取“序”維持系統的組織;……這些觀念在當時是第一次被提出來,對世人來說是十分新奇的,也是特別引人入勝的。
對于這本書,說老實話,我看得不是很懂。但是既然這本書被當作大一新生推薦閱讀書目之一,那么它必然有它的優點所在。也許我們應該學習的不是這本書而是書的作者?作者從一個他所擅長的物理區域跨進了對他來說算是陌生的生物區域,這本身就需要多大的勇氣和多堅定的心理!
其實,因為他從小愛好廣泛,喜歡博覽群書,在其父和朋友的影響下,對生物學產生了濃厚興趣,才使得他在轉換領域的時候選擇了生物。同時,薛定諤諳熟東西方哲學,他渴望和諧,終生把科學的統一作為自己的堅定信念和追求目標,《生命是什么》就是力圖使物理學和生物學統一起來的認真嘗試。
正是薛定諤知識面的廣度以及他心目中對科學統一的向往與不懈努力,并且在科學研究中善于選擇和變換自己的角色,才有了又一次成功的他。我覺得我要向他學習的不僅是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更要向他一樣擁有寬廣的知識面,不拘于一角天地,同時還要具有堅定的信念,這樣,人生才會更精彩,路途才會更平坦,離成功才會更接近!
《生命是什么》心得體會精選篇4
有序產生于有序還是無序?從日常表象觀察,人們一般認同前者,可近代的物理學家們卻鐘愛后一種答案,即無序構成了有序的基礎。薛定諤的《生命是什么》是一本試圖在生物遺傳領域建立起兩者平衡的讀物。
在泡利不相容的約束框架內,大自然的造物過程似乎“完美”地被機械所決定了。生命體何以能高度精確地遺傳基因?染色體的有絲分裂何以能產生不可思議的絕對復制?一百個原子空間尺度范圍內何以會發生“奇跡”都無法形容的純粹結果?以上問題用傳統的經典理論根本無法回答,傳統理論的構架在尖銳的問題面前轟然倒塌。這一不可協調性迫使薛定諤開始大膽地去過問上帝的事務,試圖從原子統計力學的背景下去尋覓那開啟生命之門的鑰匙。
可以確定的是,生命的基因遺傳由配子的減數分裂所決定,諸如染色體的有絲分裂均嚴格機械被定義。薛定諤認為,染色體可視同為一固體分子,或然的變異特征可視為同分異構現象。由于固體分子的能級變化和溫度變化呈指數級的放大關系,結果分子發生變異需要等待的時間甚至長達成千上萬年。對于生命分子,室溫也許等同于絕對零度,染色體近乎于絕對穩定。于是,著者從量子力學角度解釋了變異發生的稀缺性。大量量子的漲落超出閾值的概率如此之低,同分異構現象往往是不穩定的;非連續的量子躍遷非常偶然,生命分子領域內發生穩定的同分異構現象更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
為了能夠回答一百個原子空間尺度范圍內的基因片段何以如此精確復制這一棘手的問題,薛定諤給我們提供了將有序動力學特征和無序統計學特征進行統一的有機藍圖,預言微觀粒子的有序和無序統一理論必將誕生。生物體作為一負熵物質,其行為模式和特征可以被這一整合理論所預測和確定。這可是一個多么令人期待的偉大理論呀!其顛覆性的革命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由此,《生命是什么》給讀者帶來了人類是否可以認識自我的終極思考。
可人作為一理性動物,不僅是負熵的,而且更是精神的。蘇格拉底曾指出,肉體無法達到絕對的真理,只有精神脫離了肉體才成為可能。可恰恰是精神,其同我們最近,無時不刻被感受,同時又與我們最疏遠,我們對其了解甚微,充滿疑慮。即使是《生命是什么》的偉大預言得以實現,生命體的微觀物質定律可以被統一理論給決定,可更為廣義的問題是,其是否還可以進一步約束人類的道德行為?精神或意志的實質是否也可被機械所定義?人類的精神還是自由的嗎?物質和精神規律是否殊途
《生命是什么》心得體會精選篇5
生命是什么?”這個問題被翻譯成無數個版本,包括“人生是由選擇決定的?”還是“由你初衷決定的?”通過這個問題你可以快速認識一個人,一個人相信哪一個答案,這個答案便決定了他。
在當今,哲學被看作無用的科學,科學被看成推動發展的實用學科。昨天人類相信巫術和宗教,今天人類相信科學和經濟。無非換著法子在追問同一個問題。因為我們都只相信自己邏輯認識范圍內的事物,任何未知對我們而言都是盲區。你沒有辦法說出任何一個超越你想象的名詞。
如果一個創作者不去探討生命的邊界,就像藝術家不關心人生的意義。在我看來,生命的本質是“傳遞”,而非“擁有”。生命對每一個人的意義不同。
總有人勸我少讀書,這好像是國人的通用價值觀,無論這個人都么優秀,多么了解我,都會認定讀書本身的價值少于社會實踐。而我不認為盡可能多的閱讀和思考是多余的,就因為他帶不來即時的效應,反而我認為這才是活著的唯一價值。所謂的知行合一,關鍵是你“知”什么?而“行”能否給你的“知”賦能,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在薛定諤的《有序,無序和熵》中引用了一句話,“身體不能決定心靈去思考。心靈也不能決定身體去運動,靜止,或從事其他活動。”出自于斯賓諾莎的《倫理學》第三部分,命題2。
選擇讀什么樣的書,在哪一方面深度思考,對一個人的本質塑造及成長速度是相當關鍵的,當然這個產出不會僅僅局限在世俗的標準。閱讀若能直接變現,那么出版社就不會岌岌可危,而是國家銀行和印鈔廠就要關門了。世界遵循邏輯,無處不在,但一定不是A到B這樣直接而簡單的邏輯。
《生命是什么》心得體會精選篇6
1944年,奧利地物理學家薛定諤出版了一本石破天驚的書,叫《生命是什么》,書中有一系列天才的思想和大膽的猜想。它奏響了揭示生命進化里遺傳微觀奧秘的先聲。本書的作者王立銘教授以薛定諤為偶像之一,以同名科普著作有意向偶像致敬。
生命是什么?本書一開始并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從孤獨的地球人好奇地尋找外星人,想象外星生命的存在模式,再回歸到地球生命本身,引出了本書的主題——生命是什么?作者視野廣闊,以進化論為原則,以生命的演化為軸線,從先哲探討生命本質(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和貝采里烏斯的“活力論”)談起,之后各國科學家登上歷史舞臺,用一個個精彩的科學故事展現了人類盡管步履蹣跚,卻從未停步地探索生命科學、嘗試解析生命本質的曲折歷程。本書從生命的起源寫到自有意志,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學和社會學,不僅讓讀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生命現象的神奇和詩意,也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生命和人類智慧。
回顧書中描寫,我們的地球形成于46億年前的星云涌動,最早的地球生命誕生于40億年前的一系列化學反應。生命的誕生需要“物質”、“能量”、“自我復制”、“細胞”、“細胞間的分工”五大元素作為驅動力。能量在混亂無序的大自然中建立有序的生命結構;自我復制保證了物質生命抵抗演化過程中的衰退和凋謝;細胞則讓兩者合一,為地球生命提供了安身窩。此時的地球生命仍然停留在非常簡單的形態中,而以細胞分工為基礎的多細胞形態讓地球生命變得無限的可能。當細胞分工達到輝煌頂點,很可能是人類大腦和人類智慧。而人類智慧的形成同樣需要五大元素:感覺、學習和記憶、社交、自我意識和自由意志。說到底,地球生命和人類智慧都是演化的產物,逃不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演化規律。
不久前看過一段視頻——梁冬對話華大尹燁——尹燁直白地表達了自己的生命觀:生命的本質是化學,化學的本質是物理,物理的本質用數學描述,數學的本質是用某種語言表達……如今看來也不難理解。他的觀點也正好呼應了薛定諤曾經自信的思想:物理學和化學原則上可以詮釋生命現象。
以上解決了從何而來的問題,那么未來呢?其實,隨著人類對生命活動的理解越來越深,隨著生物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人類已經開始嘗試改變演化的進程和方向了。例如轉基因技術,在過去是異想天開,現在雖然爭論不斷,但也并不陌生了;又如試管嬰兒技術,本質上說人類干預了自然繁衍的規律,發明者也從惡魔變成了“送子觀音”。還有近年來的“基因編輯”技術,讓人類拿起“上帝的手術刀”,通過剪切錯誤的DNA位點,修正正確的位點。所有這些都是人類主動參與生命演化過程的證明,表達了人類想變成生命主人的渴望。
所以,作者非常自信地說,“我們踩著穿越古老時間的鼓點而來,我們帶著人類智慧的榮光而去。”非常理解生物學家的這種自豪感,但曾經科幻電影中出現的生物技術一旦變為現實,到底是魔盒還是神燈,誰又能說得清楚?畢竟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識是有局限性的——了解了“已知的已知”和“已知的未知”,仍遙不可及的“未知的未知”。
而我讀完本書的最大感受,莫過于人類的渺小。人類自詡是高等生物,但在大自然面前,我們仍然只是一個物種而已,沒有那么高大上,沒有那么了不起的,應當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謙卑。也許在遙遠的外星球上,真的有更高級的生命形態。說不定在他們眼里,地球人類也只是一群卑微、短命的生物而已,簡單得如同草履蟲。
我們從何而來,去往何處?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祁同偉說,誰都知道,我們從娘胎里來,到墳墓里去。而黨員老陳說,我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前者說的是客觀的生命歷程,而后者賦予了生命的意義。
理解生命科學,最終是為了認識我們自己,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對于生命的覺知性,看見自己的局限性,并接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