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專業綜合訓練題帶答案
政法干警專業綜合訓練題(一)
A.誣告陷害罪
B.誹謗罪
C.侮辱罪
D.報復陷害罪
2.甲、乙二人攜帶炸藥去水庫僻靜處炸魚,甲在岸邊準備往水中擲炸藥時,不慎引起爆炸,將乙炸死,自己也受重傷。則甲的行為如何定性?( )
A.過失爆炸罪
B.過失致人死亡罪
C.意外事件
D.非法捕撈水產品罪
3.我國《刑法》規定的完全不負刑事責任的年齡為不滿( )。
A.14周歲
B.16周歲
C.18周歲
D.12周歲
4.犯罪未遂與犯罪既遂區別的關鍵在于( )。
A.犯罪行為是否已經著手實施
B.犯罪行為是否已經實施完畢
C.犯罪行為是否已經造成犯罪結果
D.犯罪行為是否具備了全部構成犯罪結果
5.下列情形中,不屬于《刑法》第263條搶劫罪加重法定刑事由的是( )。
A.在辦公室內搶劫的
B.多次搶劫的
C.冒充軍警人員搶劫的
D.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
政法干警專業綜合訓練題答案
1.【答案】B。解析:甲的行為構成誹謗罪。如果某甲向公檢法等機關告發意欲使乙受刑事處罰,則構成誣告陷害罪,但本案中甲只是將誹謗的情況寫成小字報散發。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D。解析:犯罪的既遂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已經具備了刑法分則對某一具體犯罪所規定的全部構成要件。而犯罪未遂是指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形。
5.【答案】A。解析:《刑法》第263條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一)入戶搶劫的;(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三)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四)多次搶劫或者搶劫數額巨大的;(五)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六)冒充軍警人員搶劫的;(七)持槍搶劫的;(八)搶劫軍用物資或者搶險、救災、救濟物資的。
政法干警專業綜合訓練題(二)
1.下列各項中,不需要證人在場即為有效的是( )。
A.口頭遺囑
B.錄音遺囑
C.自書遺囑
D.代書遺囑
2.下列哪一選項屬于所有權的繼受取得?( )
A.甲通過遺囑繼承其兄房屋一間
B.乙的3萬元存款得利息1000元
C.丙購來木材后制成椅子一把
D.丁拾得他人搬家時丟棄的舊電扇一臺
3.下列社會關系中,屬于民事關系的是( )。
A.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
B.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的關系
C.發包人與設計單位之間的關系
D.專利授權機關與專利申請人之間的關系
4.姓名權的內容,不包括姓名的( )。
A.命名
B.使用
C.變更
D.依法轉讓
5.某影星甲在一飯店吃飯,經理用飯店的相機為該影星拍照一張,并希望能將該照片懸于飯店大廳,同時表示愿意為影星免單,并支付影星500元。影星表示同意,后發現某餐飲雜志將這幅照片作為某期的封面。經調查,原來是飯店經理將其寄送發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飯店經理侵害了甲的肖像權
B.飯店享有甲照片的版權
C.飯店經理的行為構成違約
D.餐飲雜志的行為侵害了甲的隱私權
政法干警專業綜合訓練題答案
1.【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遺囑的形式要件。遺囑是要式法律行為,不論什么遺囑,都必須具備法定的形式要件,以確定遺囑的真實性。口頭遺囑、錄音遺囑、代書遺囑相對自書遺囑而言,信任度較低。相應的法律規定的條件較為嚴格,即必須具備兩個以上的見證人在場見證。只有自書遺囑,無需見證人。只要寫明日期即可。故答案為C項。
2.【答案】A。解析:所有權的取得分為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所謂原始取得是指基于事實行為而不是民事行為(意思表示)的取得,例如對遺失物、漂流物等的拾得;繼受取得是指由他人的轉移(基于民事行為)而取得。包括繼承和轉讓。本題中,A選項中甲基于遺囑繼承取得房屋,是繼受取得,當選,B、C、D都是原始取得。
3.【答案】C。解析:選項A屬于勞動關系,由《勞動法》加以調整。選項B、D的關系屬于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選項C屬于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屬于民事法律關系的范疇。
4.【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姓名權的內容。姓名權是自然人的專屬權利,其內容主要是決定、使用、變更并排除他人干涉,其絕對不能轉讓。故只有D項符合題意。
5.【答案】D。解析:《民法通則》第l00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本題中飯店與甲之間雖然有協議,但是該飯店經理未經甲的同意將照片寄送雜志發表,這一方面違反了雙方合同中的約定,屬于違約行為,另一方面也侵犯了某甲的肖像權,所以A、C項正確。故不選。依據《著作權法》的原理,攝影作品是作品,著作權歸屬作者。而本題中經理在工作期問利用本單位的器材和機會拍照,因此本題中照片應屬職務作品,其著作權應歸飯店所有。所以B項正確。餐飲雜志的行為未經某甲的同意,并且營利性地使用某甲的肖像,構成了侵犯某甲的肖像權的行為。但是對某甲的隱私并沒有構成侵犯。因此D項說法錯誤。
政法干警考試法律專練題帶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