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政法干警考試定義判斷練習題含答案
云南政法干警定義判斷練習題(一)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選項中行政機關行為不屬于行政不作為的是:
A.王某要求所在地交通局告知有關汽車養路費收費標準,三個月未答復
B.陳某在某市建設局工作多年,符合職稱評定申請,申請職稱評定被拒絕
C.林某投訴某市醫藥公司販賣假藥,某市藥監局以不屬于主管范圍而拒絕
D.何某因制止違章建筑施工被打傷,公安機關以違章建筑無權處理不理睬
2.反社會人格犯罪是行為人基于反社會型變態人格而實施的犯罪行為。行為人的特點是:①智力和精神上并無明顯缺陷,沒有妄想或其他思維障礙;②多數有劣跡前科,有多次、多類型的違紀、違法、犯罪行為;③行為沖動、缺乏深思熟慮和明確的動機;④沒有悔過和自責的心理,在接受教養或服刑以后仍然照舊違法犯罪,難以自控。
下列選項中行為人精神智力正確,其中最符合反社會人格犯罪特征的是:
A.陳某經常懷疑有人跟蹤自己,某天下班后將走在自己后面的李某刺傷
B.林某多次上班遲到被領導當眾呵斥,林某感覺受辱,將領導打成重傷
C.吳某有偷盜前科,某天下班遭遇搶劫,與劫匪搏斗劫匪打成殘疾
D.王某街上閑逛,突然將陌生人郭某連刺兩刀,隨后將停在路邊的汽車砸毀
3.近因原則是保險人對于承保范圍的保險事故作為直接的、最接近的原因引起的損失承擔保險責任,而對于承保范圍以外的原因造成的損失不負賠償責任。按照該原則,承擔責任并不取決于時間上或空間上的接近,而是取決于導致保險標的損失的風險事故是否在承保范圍內,如果存在多個原因導致保險損失,其中最直接、最有效、起決定作用的原因
,以及不可避免會產生事故作用的原因就是近因。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原因不屬于近因的是:
A.張某夜間打獵不慎摔傷,在等待救援時受涼感冒引發肺炎導致死亡,其死亡原因是摔傷
B.王某的保險車輛遭受暴雨浸泡汽缸進水,他強行啟動車輛時發動機受損,受損原因為暴雨
C.暴風雨致電線桿倒塌,電線短路引起火花引燃倉庫,庫存商品燃燒殆盡,損失原因是暴風雨
D.船舶進水,所載皮革進水腐爛,腐爛惡臭致使鄰艙的煙草變質,煙草受損原因是船舶進水
4.“公眾參與”是一種有計劃的行動。它通過政府部門與公眾之間雙向交流,使公民們能參加行政決策過程并且阻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機構與開發單位之間,公民與公民之間的沖突。
下列選項與上述定義最不符合的是()
A.某市宣傳部發布倡議書,號召全體市民“綠色出行”,十萬人回應支持
B.某市政府公開新建垃圾填埋選址方案,收到10萬條反對意見而緩行
C.某縣政府擬在工業園區內引進兩條茶籽油生產線,組織附近村民座談
D.居民多次向某市人大投訴規劃局違規審批項目,該項目在實施前被叫停
5.貧困的要素不僅包括物質和收入水平指標,還包括能力指標,即人類基本能力和權利的剝奪。權利貧困就是缺乏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基本人權的一種貧困狀態。權利貧困是貧困的核心,物質貧困是貧困的具體表現,權利貧困是造成物質貧困的根本原因。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選項不屬于權利貧困的是:
A.張某大學畢業在京成為“蟻族”一員,收入低下,蝸居城鄉結合部多年
B.辛某房屋被強拆,致使一家人居無定所,其申訴上訪過程中多次被拘留
C.李某在深圳私企打工多年,因工傷喪失勞動能力,卻得不到任何賠償
D.王某好心救人卻被訛詐,因無證據證明無辜,被判令承擔全部醫療費用
云南政法干警定義判斷練習題答案
1.B。定義的關鍵信息是“行政機關對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申請”。選項B中陳某不屬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所以不屬于的選B。因此,本題答案為B選項。
2.D。在A選項中,陳某屬于妄想,不屬于行為特點①,所以排除;在B選項中,林某遲到屬于違紀行為,且有明確的動機,不屬于②③,所以排除;在C選項中,吳某有明確的動機,不屬于③,所以排除。因此,本題答案為D選項。
3.A。定義的關鍵信息是“最直接、最有效、起決定作用的原因”。選項A摔傷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原因,故不屬于定義。因此,本題答案為A選項。
4.A。定義的關鍵信息是“通過政府部門與公眾之間雙向交流,使公民們能參加行政決策過程”。選項A不涉及行政決策過程,故不屬于定義。因此,本題答案為A選項。
5.A。定義的關鍵信息是“貧困的要素不僅包括物質和收入水平指標,還包括能力指標,即人類基本能力和權利的剝奪”。選項A僅是物質貧困,故不屬于定義。因此,本題答案為A選項。
云南政法干警定義判斷練習題(二)
1.公眾參與是指社會群眾、社會組織、單位或個人作為主體,在其權利義務范圍內有目的地進行的一種社會行動。它是一種有計劃的行動,通過政府部門和開發行動負責單位與公眾之間雙向交流,使公民們能參加決策過程并且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機構與開發單位之間、公民與公民之間的沖突。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不屬于公眾參與范疇的是( )
A。某企業準備新建一條危險化學品生產線,該生產線產生的廢水可能會對下游村民的飲用水源水質造成一定的影響。為了避免建成后可能引起的環境污染糾紛,該企業的項目負責人在項目初步設計階段就該項口對下游村民進行了訪談,了解村民的意見和建議
B.某水泥廠建成投產后所產生的粉塵經常超標排放,對周邊居民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最終被投訴到了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
C.某工業園區定位為以制革行業為主,在開發過程中,園區開發單位為了獲得當地居民對開發行動的支持,組織當地居民代表召開了座談會
D.某高速公路選線經過一個自然保護區的外圍保護地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該公路的建設方征求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意見
2.在世贈與,是指施贈人決定活著的時候把錢贈與子女、孫子女和其他親屬,或用于度假和建立信托基金。
下列選項中,屬于在世贈與的是( )
A.王先生在其去世前立下遺囑,將財產的90%留給自己唯一的孫女
B.李董事長將自己財產的80%和整個集團交給女兒,然后自己隱居山村
C.王奶奶讓孫子在自己的房子里結婚,自己去住養老院
D.李先生失蹤2年后,其兒子繼承了他的財產,某天,他突然出現在家中
3.網絡犯罪,是指在網絡空間內以計算機網絡為犯罪工具或攻擊對象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它具有犯罪現場和空間的虛擬性、犯罪行為的隱蔽性和犯罪手段的智能性等特點。
下列行為中不屬于網絡犯罪的是( )
A.張某開辦某網站,在網上提供色情電影120部,訪問量達數千人
B.李某與某女網民“裸聊”,在對方不知情的情況下,抓拍多張對方裸體照片,通過E-mai1向對方寄送照片并敲詐5000元
C.大學生王某利用在某網絡公司工作之機,進人游戲數據庫,竊取可以交換游戲時間的“金幣”,并在網絡中叫賣,獲得非法收人
D.趙某與女大學生劉某數次在網上聊天,兩人彼此都有好感,于是約定見面聊天,見面后趙某見劉某非常漂亮頓生邪念,將劉某拖到僻靜處對其實施強暴
4.攀比效應就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某些相關的經濟變量之間或經濟利益主體在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的相互影響、輪番推進的現象。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于攀比效應的一項是( )
A.甲與乙比誰的妻子漂亮,并約定輸者請對方喝酒
B.省公安廳比較兩縣公安局抓獲小偷數量后,認為甲縣治安良好
C.甲公司技術人員到乙公司車間參觀,暗下決心要向乙公司學習
D.企業職工在工資收入方面互相對比,并要求本單位上調工資,增加收入
5.馬太效應是指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下列各項中不屬于馬太效應的是( )
A.我國在“十一五”期間,要著力提高低收人者收人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人者比重,調節過高收人,規范個人收人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B.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說:“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不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
C.同普通商品市場相反,股票市場的價格機制對需求和供給都具有一種正反饋性的激勵功能。這種價格正反饋機制總是強化著供給與需求的逆向變動趨勢,從而拉大或維持著供求不平衡關系。因此,在股票市場上,價格的上升會推動價格的上升;相反,價格的下跌則會導致價格的進一步下跌
D.在有些行業中,人員的流動是單向的,只能升遷不能降格,一旦升遷后,即意味著可以扶搖直上,而不能升遷者只能在原地踏步
云南政法干警定義判斷練習題答案
1.B。【解析】解題的關鍵在于“使公民們能參加決策過程”。選項A、C、D均有公民參加決策過程,符合定義。B項是沖突發生后公民的維權行為,不符合定義。所以選B選項。
2.B。【解析】根據定義,在世贈與是施贈人活著的時候處分自己財產的行為。A選項屬于遺囑,去世后才生效,不符合定義;C選項中王奶奶并沒有轉移自己財產的行為,也不符合定義;D選項并非贈與行為,也不屬于在世贈與。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
3.D。【解析】網絡犯罪是在網絡空間內以計算機為犯罪工具或攻擊對象,特點是犯罪現場和空間的虛擬性、犯罪行為的隱蔽性和犯罪手段的智能性。A、B、C三項均符合定義的特點,屬于網絡犯罪。D項是現實當中的犯罪行為,不符合網絡犯罪的特點,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4.D。【解析】A、B項不存在經濟變量或經濟利益主體,也不存在利益分配問題。C項不存在利益分配問題。故正確答案為D。
5.A。【解析】本題較為簡單,馬太效應體現的就是好的更好。由此可得,A項不符合這一原則,故本題正確答案應為A選項。
云南政法干警考試定義判斷練習題含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