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常識判斷:宏觀經濟知識儲備
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要繼續完善結構性減稅1 政策,加大民生領域投入,積極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嚴格財政收支管理,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貨幣政策要根據經濟運行情況,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綜合運用 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優化信貸結構,發揮好資本市場的積極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時化解潛在金融風險中公.教育版權。
財政政策和信貸政策都要注重加強與產業政策的協調和配合,充分體現分類指導、有扶有控,繼續加大對“三農”、保障性住房、社會事業等領域的投入,繼 續支持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在建和續建項目、企業技術改造等。要加強預算管理,嚴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財 政支出。
3.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要調整財政轉移支付結構,加強縣級基本財力保障。要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和房產稅改革試點,合理調整消費稅范圍和稅率結構,全面改革資源稅制度,研究推進環境保護稅改革。要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
購買支出對整個社會總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調節作用。在總支出水平過低時,政府可以提高購買支出,如舉辦公共工程,增加社會整體需求水平,以此同經濟衰退進行斗爭。反之,政府則可以采取減少購買支出的政策,降低社會總體需求,以此來抑制通貨膨脹。
4.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政府債券(如國庫券、公債等),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活動。與一般金融機構所從事的證券買賣不同,中央銀行買賣證券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調節貨幣供應量。
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當中央銀行認為需要收縮銀根時,便賣出證券,相應地收回一部分基礎貨幣,減少金融機構可用資金的數量;相反,當中央銀行認為需要放松銀根時,便買進證券,擴大基礎貨幣供應,直接增加金融機構可用資金的數量。
5.存款準備金率
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后,必須按照法定的比率保留規定數額的準備金(法定準備金),這一部分是一個風險準備金,是不能夠用于發放貸款的。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
6.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轉讓。對中央銀行來說,再貼現是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現實貨幣,擴大貨幣供應量。對商業銀行來說,再貼現是出讓已貼現的票據,解決一時資金短缺。整個再貼現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讓渡的過程。
再貼現政策包括:一是“抑制政策”,即中央銀行較長期地采取再貼現率高于市場利率的政策,提高再貼現成本,從而抑制資金需求,收縮銀根,減少市場的貨幣供應量。二是“扶持政策”,即中央銀行較長期地采取再貼現率低于市場利率的政策,以放寬貼現條件,降低再貼現成本,從而刺激資金需求,放松銀根,增加市場的貨幣供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