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考試行測中“歧義”出現的三大情形
時間:
楚欣2
行測指導
這個句子可以理解為:小明(1個人)和小紅的姐姐(第2個人)一起去聽課;也可以理解為:小明和小紅共同的姐姐(共1個人)去聽課。
這種人物混亂的產生主要是句子結構造成的。
示例2:天快黑了,修車的很著急。
這個句子可以理解為:給別人修車的人(動作主動發出者)很著急;也可以理解為過來修自己車的人(動作被動承受者)很著急。
這種人物混亂的產生是由人物動作的主被動導致的。
示例3:美麗的小張的女兒在跳舞。
示例4:兩個學校的領導來開會了。
這兩個句子產生人物混亂的原理非常相似,示例3里究竟是小張美麗還是小張的女兒美麗,示例4里究竟是兩個領導還是兩個學校的所有領導。總而言之,是由于主語前的修飾語(形容詞、量詞)與后面的名詞對應關系不唯一,因此出現了歧義。
情形二:一字/一詞多義
題干特征:出現日常用法中的多音多義字詞
示例1:他走了兩個小時了。
這個句子可以理解為:他散步行走了兩個小時了;也可以理解為:他離開這個地方已經兩個小時了。原因在于“走”字有多個意思。
示例2:他對她說:“你能穿多少穿多少。”
這個句子可以理解為:你盡量穿少點;也可以理解為:你盡量穿多點。原因在于原句中的“多少”可以合起來理解,也可以拆開讀。
情形三:指代不明
題干特征:出現人稱代詞或指代詞
示例1:老張遇見老李,他拉他進屋里去。
此處由于出現了兩個人物,后面的人稱指代就不明確了,究竟是“老張拉老李”還是“老李拉老張”就不清楚了。
示例2:美國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強勢美元,但這到底只是嘴上說說還是要采取果斷措施,經濟學家對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示例中的“此”指代的是“嘴上說說”還是“采取果斷措施”,是不清楚的,此類指代不明,與兩面對一面的搭配實質上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