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公務員片段閱讀練習題附答案解析
河北公務員片段閱讀練習題(一)
A.方法得當柔可克剛
B.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C.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呈現大自然多樣性的熱帶森林是許多動植物的最后棲息地,它們的存在對人類來說極其重要。面對熱帶森林被嚴重破壞的狀況,人們很容易忘記,這是溫帶地區大部分森林已經遭遇過的:在已開發地區,大量原始森林消失了;在開發區,尤其在嚴重降雨區,一旦那些山坡的植被遭到破壞,就會引起諸如洪水和泥土坍塌等問題。多數植物種類分布廣泛,能夠承受局部砍伐并幸存下來,但有些種類分布范圍很狹窄,過量砍伐會使之永遠消失。
根據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是:
A.呼吁重視與加強對溫帶森林的保護
B.說明溫帶森林實際上更易遭到破壞
C.分析亂砍濫伐森林的嚴重后果
D.強調森林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3.有人說,凡是知識都是科學的,凡是科學都是無顏色的,并且在追求知識時,應當保持沒有顏色的態度。假使這種說法不隨意擴大,我也認同。但我們要知道,只要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顏色。對無顏色的知識的追求,必定潛伏著一種有顏色的力量,在后面或底層加以推動。這一推動力量不僅決定一個人追求知識的方向與成果,也決定一個人對知識是否真誠。
這段文字中“有顏色的力量”指的是:
A.研究態度 B.價值取向
C.道德水準 D.興趣愛好
4.中國古代的科學著作大多是經驗型的總結,而不是理論型的探討,所記各項發明都是為了解決國家與社會生活中實際問題,而不是試圖在某一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從研究方法上來說,中國科技重視綜合性的整體研究,重視從總體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對象從錯綜復雜的聯系中分離出來,獨立研究它們的實體和屬性,細致探討它們的奧秘。這使得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沒有向更高層次發展。
這段文字重在說明:
A.中國古代的科學研究關注的重點及其歷史背景
B.解決實際問題是推動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動力
C.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沒有長足進步的根本原因
D.研究方法的缺陷使中國古代科技長期停滯不前
5.古希臘古羅馬是西方文明的搖籃,西方哲學、美學及各種藝術形式始于此,西方的音樂文化也由此開始。這個時期出現過最早基于口頭傳唱的希臘長詩,如《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揭示了音樂與數學之間的關系;著名的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歐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既是戲劇家也是音樂家,在他們的戲劇中,音樂發揮了奇妙的作用。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音樂文化的特點是:
A.含義比現在更為狹窄
B.內容主要涉及數學和戲劇
C.與其他藝術及科學聯系密切
D.與藝術和哲學有嚴格的區分
河北公務員片段閱讀練習題答案
1.【答案】A。解析:文段中北風與南風采取的策略不同,北風是“呼呼猛刮”,結果卻是“行路人緊緊裹住大衣”;而南風“徐徐吹動”,得到了“行路人脫衣”的勝利。它們一剛一柔,結果是柔可克剛,即A為正確答案。
2.【答案】A。解析:文段論述了熱帶森林已經被嚴重破壞,溫帶森林大部分也有相同的遭遇,且容易被人遺忘,因此應加強與重視對溫帶森林的保護,A為正確答案。
【考點點撥】 題目要求回答“作者的意圖”,即作者寫文章的目的,而不僅僅是“說明”、“分析”、“強調”,這類描寫生態破壞的文章一般是“呼吁”人們要保護環境。
3.【答案】B。解析:“只要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顏色”,意思是任何一個人對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選擇及取向,再聯系后文的“方向與成果”,B項“價值取向”最符合文意。
【考點點撥】 “顏色”一詞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示某種借代義,暗含某種傾向。如有色眼鏡,表示的是看待人或事物所抱有的成見。又如,舉白旗,表示的是選擇投降。再如,顏色革命,指的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一系列發生在獨聯體國家和中亞地區的以顏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進行的政權變更運動。所以,在看到“顏色”這個詞語或表示色彩的詞語時,考生需聯想到它的借代義,結合相關顏色詞語的背景知識來理解文段含義。
4.【答案】D。解析:由文段最后一句“這使得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沒有向更高層次發展”可知,文段對中國古代科技是持批判態度的,故排除沒有批判意向的A、B。C項,“根本原因”應該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社會體制等這些最基礎的層面去尋找,研究方法上的差異不能說是根本原因。D項準確地揭示了“研究方法的缺陷”與“中國古代科技長期停滯不前”之間的因果關系,故本題答案選D。
5.【答案】C。解析:由文中“基于口頭傳唱的希臘長詩”、“音樂與數學之間的關系”、“戲劇中,音樂發揮了奇妙的作用”可推知,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音樂文化與其他藝術(如長詩、戲劇)及科學(如數學)之間聯系緊密,故答案為C。
河北公務員片段閱讀練習題(二)
1.在古典傳統里,和諧的反面是千篇一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和諧的一個條件是對于多樣性的認同。中國人甚至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對于和諧的經典認識與體現。中國古代的音樂藝術很發達,特別是一些中國樂器,像鐘、磬、瑟等各種完全不同的樂器按照一定的節奏韻律奏出動聽的音樂,但如果只有一種樂器就會非常單調。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是:
A.和諧社會源于中國古代音樂 B.差異是和諧的一個必要條件
C.中國人很早就產生了和諧理念 D.音樂是對和諧的經典認識與體現
2.“黑馬”一詞其實是從英語舶來的,原指體育界一鳴驚人的后起之秀,后指實力難測的競爭者或在某一領域獨樹一幟的人,無貶義或政治含義。首先在英語中使用黑馬的人是英國前首相狄斯雷利,他在一本小說中這樣描述賽馬的場面“兩匹公認拔尖的賽馬竟然落后了,一匹‘黑馬’以壓倒性的優勢飛奔,看臺上的觀眾驚呼:‘黑馬!黑馬!’”從此,“黑馬”一詞成了一個有特殊定義的名詞。
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A.論證“黑馬”詞義的起源 B.闡釋“黑馬”一詞的內涵
C.分析“黑馬”詞義的演變 D.介紹“黑馬”的感情色彩
3.中國的沙漠為科學家提供了與火星環境最為相似的實驗室。科學家們已經去過地球上最為寒冷的南極洲,也去過地球上最為干燥的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但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將這兩者結合起來的極端環境。科學家相信,假如生命能夠在地球上這種極端的環境中生存,那么人們也有理由相信在外星球上發現生物。
這段文字重在說明:
A.沙漠環境為外星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場所
B.中國沙漠比南極洲更適合作生物研究
C.科學家為何選擇中國沙漠作為研究對象
D.具有最極端的環境是中國沙漠的主要特征
4.中國古人將陰歷年的大月定為30天,小月定為29天,一年有12個月,即354天,比陽歷年少了11天多,怎么辦呢?在19個陰歷年里加了7個閏月,就和19個陽歷年的長度幾乎相符。這個周期的發明巧妙地解決了陰陽歷調和的難題,比希臘人梅冬的發明早了160年。
這段文字主要闡明的是:
A.中國古代陰歷年中閏月設定的規律與作用
B.中國古代的歷法在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
C.陰陽歷調和問題在古代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D.中國古人如何解決調和陰陽歷差異的問題
5.濕地指的是陸地和水體之間的過渡帶,和森林、海洋一起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態體系,在維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抵御洪水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1998年那次長江大洪水使人們終于意識到濕地(尤其是和長江相通的許許多多湖泊和沼澤地)能夠對洪水起到緩沖的作用。可是許多湖泊因為圍湖造田的需要而被人為地隔離了,只留下一個很少開啟的水閘和長江相通。于是,這些自然形成的水網被攔腰斬斷,遇到洪水便無能為力了。
這段文字說明:
A.圍湖造田是一項弊大于利的錯誤行為
B.占用濕地是造成長江洪水的重要因素
C.人類應該反省自身行為對環境的破壞
D.應該充分發揮濕地對洪水的緩沖作用
河北公務員片段閱讀練習題答案
1.【答案】B。解析:文段首先提出“和諧的一個條件是對于多樣性的認同”,接著以音樂為例進行具體闡述。故本題答案為B。
【考點點撥】 A、D兩項中提到的“音樂”只是文段所舉的例子,不是文段論述的主題。
2.【答案】A。解析:文段開篇即指出“黑馬”一詞來源于英語,在對“黑馬”的涵義進行了簡單介紹后,接著花大篇幅對“黑馬”詞義的起源進行了論證。作者介紹“黑馬”的涵義是為了給接下來論述詞義的來源做鋪墊。故可排除B項。C項,“演變”一詞要求不僅要探討最初怎么用、是什么意思,還要說以后又是怎么用的,文段內容會呈現出一種階段性,顯然題干沒有論證后來是如何發展變化的,排除。D項的內容只是文段的部分內容,不足以概括整段文字,排除。本題答案為A。
3.【答案】C。解析:文段首句提出“中國的沙漠為科學家提供了與火星環境最為相似的實驗室”,接著對這一說法進行了解釋。故文段重在說明的是“科學家為何選擇中國沙漠作為研究對象”,即選項C。文段論述的主體為“中國沙漠”,A項偷換概念,將“中國沙漠”偷換成了“沙漠環境”;B項,中國沙漠與南極洲的對比不是文段論述的重點;D項只介紹了中國沙漠的特點,未將之與科學研究聯系起來。
4.【答案】D。解析:材料分為兩部分,首先提出陰陽歷差異的問題,然后闡明中國古人對陰陽歷差異的調和之法。D項符合題意。A、B兩項分別談論的是“閏月”的設定和“中國古代的歷法”的地位,偏離主題;C項在文中沒有體現。
5.【答案】D。解析:材料首先介紹濕地的重要作用,然后以“1998年那次長江大洪水”為例,更明確地指出了濕地對洪水具有緩沖作用,而當前一些“圍湖造田”的做法致使濕地沒能發揮出這種作用。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人們應當改變現在的錯誤做法,充分發揮濕地對洪水的緩沖作用。D項符合題意。文段并未就圍湖造田的利弊進行分析,“弊大于利”從文中無法得出,排除A項。濕地能夠對洪水起到緩沖的作用,但占用濕地這一行為本身并不會引起洪水,排除B項。C項“環境”的表述過于籠統,文段主要針對的是濕地的保護。
河北公務員片段閱讀練習題附答案解析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