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務員基礎人文知識例題講解(2)
安徽公務員基礎人文知識例題(二)
1.
>我國政府職能的實施主體是( )>。
A.國務院
B.全國人大
C.中共中央
D.各級人民政府
2.
下列關于二十四節氣說法錯誤的是( )。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現象
B.立春、春分反映季節變化
C.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現象
D.小滿、芒種與農作物成熟和收成相關
3.
我國古代有五行之說,指的是( )。
A.甲、乙、丙、丁、戊
B.子、丑、寅、卯、辰
C.金、木、水、火、土
D.東、西、南、北、中
4.
下列選項中,都與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有關的一組詞語是( )。
A.蟾宮折桂,桂冠、連中三元
B.問鼎中原、獨占鰲頭、蟾宮折桂
C.連中三元、五子登科、名落孫山
D.金榜題名、桂冠、獨占鰲頭
5.
下列詩句未涉及秋天的是( )。
A.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B.寒菊已枯分正色,春蘭未秀借幽香
C.山明水凈夜來霜,樹樹深紅出淺黃
D.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安徽公務員基礎人文知識例題答案
1.答案: D
解析:
本題的題干既然要實現政府職能,實施主體當然是人民政府,在我國有著不同級別的人民政府,只有各級人民政府共同努力才能良好地實現政府職能。而國務院則是一個龐大的處理國家各項事務的領導機構,全國人大是我國的立法機關,中共中央則是黨的領導機構,它們均不是政府職能的實施主體。
2.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人文常識。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驚蟄指的是天開始打雷,冬眠動物復蘇,預示春天回歸;清明表明氣候溫暖,天氣清和明朗。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故正確答案為B。
二十四節氣: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反映我國一定地區(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現象與農事季節特征的二十四個節候。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西漢時問世的《淮南子·天文訓》,則完整地記錄了全部“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
①反映季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②反映太陽高度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其中夏至日太陽高度角最大,白晝時間最長;冬至日太陽高度
角最小,白晝時間最短;春分、秋分白晝、夜晚時間各半
③反映寒熱程度: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④反映降水現象: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⑤反映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白露、寒露、霜降
⑥反映作物的成熟、收成情況:小滿、芒種
⑦反映自然物候現象:驚蟄、清明
3.答案: C
解析: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具體指金、木、水、火、土。該觀點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這五個要素的盛衰,會使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故正確答案為C。
甲乙丙丁...是排序,子、丑、寅、卯、辰是十二生肖中前五生肖的簡寫,分別對應鼠、牛、虎、兔和龍。
4.答案: C
解析:
“連中三元”是指應試舉子在三級科舉考試中,連取三個第一名,這在封建社會是無上的榮寵。“五子登科”出自《宋史·竇儀傳》,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名落孫山”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三個成語均與科舉考試有關。A、D中“桂冠”多作為光榮的稱號,也比喻冠軍,與科舉考試無關;B中“問鼎中原”是指稱霸天下,與科舉考試無關。故正確答案為C。
5.答案: B
解析:
A 選項,“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出自宋代蘇軾《九日次韻王鞏》,“黃花”是秋菊,涉及秋天。
B 選項,“寒菊已枯分正色,春蘭未秀借幽香”出自宋人陳棣的《臘梅三絕》,臘梅在冬季開放,未涉及秋天。
C 選項,“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秋詞二首》,“數樹深紅”描寫的是秋天的紅葉,涉及秋天。
D 選項,“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出自唐代詩人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西風”即秋風,涉及秋天。
故正確答案為B。
安徽公務員基礎人文知識例題講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