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戊戌變法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了北京,在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們十分憤慨,他們在康有為、梁啟超的帶領下,給光緒帝上了一份奏疏,要求拒和、遷都、變法。在古代,政府用馬車接送被征舉的讀書人,后來,人們就用“公車”作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由于康有為等是舉人,這次上書就被稱為“公車上書”。
這次上書雖然由于守舊勢力的阻撓而失敗,但在社會上產生巨大影響,從此拉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公車上書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聯合部分思想比較開明的官員,在北京組織強學會,定期集會演講,議論時政,宣傳維新變法。
1896年初,由于守舊派的告發,強學會被清政府禁查。
然而,議論時政的風氣已開,維新變法思潮繼續發展,各地學會、學堂和報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居于輿論界的領導地位。
維新派倡導立學會、辦報紙的活動起到了啟發民智、制造輿論的作用。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得到廣泛傳播,議論時政、集會結社蔚然成風,維新變法新局面逐漸形成。
1897冬,德國出兵強占膠州灣,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嚴重民族危機的激發下,維新變法運動迅速高漲。康有為上書光緒帝,指出形勢迫在眉睫,如果再不變法,不但國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老百姓都要做不成了。后來,光緒帝接見康有為,表示不做“亡國之君”,讓康有為全面籌劃變法。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詔書,宣布開始變法。1898年是舊歷戊戌年,因此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
二、變法的主要內容
政治:裁并機構,精簡人員,任用維新人士,準許百姓向朝廷上書等。
經濟:設立農工商總局和鐵路、礦產總局,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等。
軍事:訓練新式海陸軍,裁減舊軍隊等。
文化教育:廢除八股文,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派人出國留學等。
三、歷史影響
由于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批傾向在原有體制內下實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激烈變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國兩千年的帝制亦畫上句號。除此以外,朝廷中本來較為開明有為的大臣在政變后有些被貶,其他亦多被排擠到中央以外;間接亦造成了之后發生的義和團運動。
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卻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它掀起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思想解放的潮流,對中國人民的覺醒和進步起到了顯著的作用。它以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初次登上政治舞臺為特征,成為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的前奏。
使越來越多的人對清朝統治者感到失望。他們認為,要救中國,必須進行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仿效西方國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