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招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積累
二、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它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其中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決定性因素。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構成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
生產方式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統一,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主要表現在:
(一)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基本性質和面貌。
(三)物質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的發展和變革決定著社會制度的更替和變革。
三、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總體反映,社會意識的構成分為:
按社會意識的主體構成劃分: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
按社會意識的結構劃分: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
社會心理劃分:個人心理和群體心理。
階級心理是階級社會中一種主要的群體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類社會十分重要的群體心理;社會意識形式是一種抽象化、系統化的,具有相對穩定形式的、自覺的社會意識,其具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它們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另一類是各種自然科學以及一部分社會科學,它們本身沒有階級性,可為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階級服務。
一、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
生產力對生產力具有決定作用,它決定了生產關系的性質、形式和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體現在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相對獨立性、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能動作用兩個主要方面。
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只有那些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才構成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兩個部分。
二、階級和階級斗爭
階級的產生:剩余價值的出現,是階級產生的物質前提,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確立,是階級產生的直接原因。階級對立的實質就是一部分人能夠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勞動。
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階級分析方法是觀察和分析階級社會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
三、國家、國體和政體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在本質上,國家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
國體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由于國體不同,先后出現過奴隸主階級專政等不同類型的國家。
政體是指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相同國體的國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體。
國體決定政體,政體為國體服務,只有根據國體才能判明國家的性質,政體對保證國家的性質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