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滿分作文
作文是語文考試的重中之重,想要寫出好的作文,可以多看一些滿分作文,靈活運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各地高考滿分作文,希望對大家寫作有所幫助。
各地高考滿分作文(精選篇1)
風沒有因為旁人的質問而停止它的音樂,落葉沒有因為遭到責備而改變它的舞姿。我們,又何必因為旁人的不解而終止自己的夢想?不如拋開一切,心存一種期待,勇敢地走上自己的前程。
獨行,需要勇氣;獨行,會有痛苦。但獨行,也有別人無法體味的快樂,因為一路上總有一種期待。
風無形,葉無聲,但它們都追求著自己的一種完美,世間萬物,有形無形有聲無聲,都在追求一種更為高遠的境界。
有人發出詢問:“人為什么活得這么痛苦?”——因為人有太多想得到的東西,征服欲會使人變得復雜,心中所想的東西太多,而且對自己的要求又高,若沒實現,又算是一種怎么的打擊和痛苦?
盡管我并不認為期待都是好的,就像付出與結果不一定成正比一樣,所期望的與所得到的總是有差距的。也許,開始我們抱著熱情選擇自己所愛的,期待最美好的結局,就算一路上遇到困難,遭遇打擊,一路上孤獨無助,不知所措,為了那份期待,我們還是癡心不改,無怨無悔。
其實,每個人都走在一條叫人生的道路上,一天一天,一月一年,我們一天天成長,一天天成熟,慢慢老去,最后消失在這條路上。一路上,我們看風景,我們談歲月,我們共經歷。經歷過無數事后,我們在感悟,最初的年少輕狂,抱著熾熱的夢想,每天充滿幻想,總懷著一種僥幸心理去期待,身邊會發生奇跡,就像期待家長在翻查書包時不會發現不及格的試卷,老師在改作業時不要發現自己沒有交流或是自作聰明的抄襲。那時的我們處在時晴時雨的花季,抱著小女生的期待,盲目地隨大流大興網購,愛穿名牌把自己包裝得特洋氣。就這樣混混沌沌地度過中學時期,到了升學時才緊張起來,期待運氣的來臨,卻已經晚了。之后,拿著一張畢業證慌慌張張地走入社會。
期待是每一個人心空的星星。一個人,不分時代,不分年齡,不分貧富,都曾有過夢,有過期待。也許,我們曾在期待里受過傷,被期待拋棄過,或者在期待的方向迷了路。但對于每個人,無論什么條件、什么環境都應有期待,其實,它并不意味只是一種壓力,有可能是鞭策我們的動力;它并不意味只是一種妄想,也是需要付出行動的!
所以,請相信總有一種期待……
各地高考滿分作文(精選篇2)
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告訴我,讀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還能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雖然當時我并不是很懂媽媽話語中的深刻含義,但我已經體會到了讀書的快樂,那一冊冊五彩的圖書,仿佛把我帶入了神奇的世界。夜晚,我通常是聽著媽媽講的童話故事進入夢鄉。
后來,媽媽開始逐漸培養我自己閱讀的能力。她耐心地教我拼音、識字,給我辦了圖書大廈的借書證,一有空就帶我去看書。起初我只看幼兒圖畫書,然后是有拼音注釋的少兒書,漸漸的不帶拼音的大人書,我也能磕磕絆絆、連蒙帶猜的讀下來。那時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和媽媽一起讀書、講故事,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做游戲,有時做些詞語接龍的游戲,看誰先卡殼;有時跟媽媽比記憶力,看誰最先背會一首詩,得到媽媽的夸獎我感到很快樂。那段時光真的很美好、很難忘。
等到上了小學,我發現以前的這些經歷給我帶來了很大收益,雖然我只上過一年幼兒園,而且還是中班,但是我所掌握的詞匯量不比別的同學少,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也一點不比他們差。有幾次,我還因為會背誦岳飛的《滿江紅》和蘇軾的《水調歌頭》等好多詩詞而受到了老師的表揚。讀書,讓我變的更加自信、更加快樂。
隨著一天天的長大,我不再需要媽媽的陪伴,開始學會獨自閱讀,又讀了很多書,像《安徒生童話》、《三國演義》、《西游記》、《哈利·波特》、《愛的教育》、《冒險小虎隊》、《少兒百科全書》……我喜歡《三國演義》中深謀遠慮、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我喜歡《西游記》中降妖俘魔、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我喜歡《冒險小虎隊》中機智、勇敢的三個小伙伴兒;我喜歡《哈利·波特》中古怪、離奇、激動人心的故事情節;我喜歡《愛的教育》中那些充滿溫馨和愛心的感人故事;我還喜歡《少兒探索時代》中描述的那些充滿神奇、奧妙、探險的事物……通過閱讀,我不僅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更重要的是從中得到了無窮的樂趣。
閱讀帶給我很多快樂,我在閱讀中快樂成長。
各地高考滿分作文(精選篇3)
我是一尾小小的魚兒,我的母親把我生在一個非常偏僻的山澗。在我完全懵懂無知的時候,便隨著一縷山泉,流進了知識的小溪。父母對我說:“小朋友,假如你能順著這條小溪游下去,你就能走出山溝,到達知識的海洋。知識的海洋無際無涯,十分廣闊,知識的海洋藏有珍奇異寶,假如擁有了它們,就能擁有比較美好的人生。”
我是一條渴望知識的小魚。我帶著對知識的向往,告別了大山,告別了父母,告別了山野的父老鄉親,開始了尋求知識海洋的旅程。
于是,我的人生注定是漂泊不定的,我的道路注定是坎坷曲折的。我從溪水的源頭出發,來到了山崖,溪水形成了瀑布,我也就被摔下山崖。巍峨的高山,不能阻止我前行的步伐;堅硬的巖石,不能動搖我前行的決心。我從三國的紛爭,走進了中國當代開放的輝煌;我從結繩記事,走進了網絡時代;我從《詩經》中的“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走進了3G信息時代……
我是一條執著的小魚。我有騰挪跌宕的歡快,也是有回旋不進的愁苦;有奔騰激越的愜意,也是有停滯不前的焦慮。總之,一路上,我嘗盡了酸甜苦辣,流盡了辛酸的淚水。可是,無論處于怎樣的境地,父母寄托在我身上的愿望,永遠是我奮勇前進的動力。那遠方的知識的海洋,永遠是我執著追求的地區。
我是一條不斷成長的小魚。我漸漸懂得,學海實際上是由一條條知識的小溪匯聚而成的。我了解,要到達知識的海洋,必須積累一路上全部的收獲。因此,無論路途有多么艱辛,無論是小溪大河,無論是潮起潮落,我都會把它們看成是通向知識海洋的必經之路。當我高興的時候,我會激起浪花歌唱生命多美麗;當我困苦的時候,我會卷起巨浪,表現我能戰勝一切的力量。
我是一條快要實現夢想的小魚。雖然我了解,我已經游出了山澗,游過了小河,游入了大江,離知識的海洋愈來愈近了。但我也了解,江河中的風浪更大,江河中的暗礁更多。不過,一路游來,我已經積累了不少與風浪搏擊的經驗。我堅信,知識的海洋早就在江河的出口處等我了。我帶著在學海里自由遨游的快樂,繼續著我追求的步伐。
各地高考滿分作文(精選篇4)
這是他第一次到女同學家吃飯,走進她家的大門,他才知道什么叫奢華,這是怎樣的一個家呀乳白色的天花板,古銅色的墻壁,青藍色的地毯“嘖嘖,北京故宮也不過如此吧!”他在心里暗自贊嘆。
上飯時,熱情的主人給他盛來了滿滿一碗雪白的米飯,顆顆雪白的米粒散發著誘人的香氣直往他的鼻孔里鉆,他咽咽口水告誡自己,“千萬別吃得太快,要文雅一點。”他幾乎是數著米粒進口的。吃到還剩淺底的時候,他犯難了“是吃得一粒不剩,還是故意留點底兒?”父親送他上車時的叮嚀又在耳邊回響了“娃兒,城里人一輩子也沒碰過泥土,他們不知道種田的辛苦,不知道米粒的珍貴,你以后吃飯要故意留點底兒,別讓人家把咱看扁了,以后吃完之后千萬別再舔碗了。”其實,他早就養成舔碗的習慣了,每次吃飯時,父親總要看著他把米粒吃得干干凈凈才讓他離開。可現在究竟是吃得干干凈凈還是留點底兒呢?他偷偷抬眼想從主人的碗里得到一點啟示,卻發現主人早已吃完,正坐在對面的沙發上看著他,碗筷也不知什么時候撤走了。他現在感到自己仿佛是一個正在舞臺上表演吃飯的小丑———以前父親盯著他吃飯,心里是一懷的親切,可是現在?他也說不出那種奇怪的感覺。
無助的他用筷子無助地在碗里搗騰著,突然那雪白的米飯迸出了一點黃色,那是一粒谷,和父親那古銅的臉有著一樣的顏色。他的心顫抖起來,小時候給父親送飯的一幕又浮現在眼前,那是一個炎夏的正午,父親坐在田壟上吃著他送的飯,也是吃到淺底的時候,幾粒黃色的谷露了出來,“扔掉吧,阿爸。”“胡扯!”父親像豹子一樣吼了一聲,他一輩子也沒見父親如此憤怒過,接下的情形更讓他終生難忘父親將筷子插在田垅上,用那滿是泥巴的手將谷粒一粒一粒地拈起來放進嘴里,鎖著眉頭,然后是艱難的一咽“孩子,那是咱農家的血汗呀!”父親對滿腹委屈的他說。
“是的,這是咱農家的血汗。”他夾起一塊豆腐,想將那米粒連同那顆黃色的血汗一同咽下,“也不知怎么搞的,現在米價怎么這么低。”主人有意無意地說了一句。
“農家的血汗不容褻瀆。”他心里說著,將碗里的東西暢快地吞了下去。
各地高考滿分作文(精選篇5)
愛國是一個公民起碼的道德,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儒家傳統文化里強調“舍生取義”,其意義就是為了國家利益,捍衛國家主權,不惜犧牲個人生命。愛國一定程度上是保證人的生存自由權利的需要。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愛國的內涵與以往有了質的變化。封建時代執政者強調人們愛國,但本質是維護皇權,人民生活在國中,但國不屬于人民。社會主義制度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國家屬于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樣,公民愛國,實際上就是愛自己的政權,捍衛自己的根本利益。
愛國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歷朝歷代,許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后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愛國的內容十分廣泛,熱愛祖國的山河,熱愛民族的歷史,關心祖國的命運,在危難之時英勇戰斗,為祖國捐軀,都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正是由于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我們,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祖國的領土寸土不能丟,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民族文化而盡心盡力。
今天,我國已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今天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各地高考滿分作文(精選篇6)
現在的人們愛說“我們”,愛看“我們”,卻很少起碼瞄“他們”一眼。這是個講求合作與個人主義并重的時代。“他們”既非敵,又非友,自然受輕視。“我們”是用來加強的,“你們”是用來打敗的,“他們”……是用來干什么的?
古人云:以人為鑒。司馬光寫《資治通鑒》也說:“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這里的“前世”便是指歷史上的“他們”,司馬光認為研究“他們”是可以為“我們”提供指導的。
“他們”是一面鏡子,映照著“我們”的靈魂。別人的行為,其成功或失敗,也許都曾在你的身上發生過或即將發生。通過“他們”這面鏡子,我們能吸取他人的教訓,學習“他們”成功的經驗。克勞塞維茨寫《戰爭論》是通過分析大革命時期法國領袖的戰例,探討其得失,我國古代的唐太宗,也是從臣子身上觀察自己的功過。由此可見,他們是用來反思“我們”的。
上面是功利性的反思,而他人給人的最大的反思是道德上的。時代大步前進,成功的道理隨之改變,生存的方式也在改變,唯有道德是不變的。比如今年的四川大地震,“他們”——最初是災民,然后是部隊——給予了電視機前的“我們”極大的思考,思考眼前的一切美好生活的意義,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對生活的態度。“他們”帶來的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無數的志愿者,無數的捐獻物資。“他們”甚至使得“我們”也成了“他們”,成了更多人道德反思的來源。“他們”可以不是具體的人,比如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甚至可以不是狹義上的“人”:從小學時,我們就被教導要思考螞蟻的勤勞、小狗的忠誠等等等等。“他們”給人的反思,給“我們”的指導,實在是全面而重要。
我們要如何從“他們”身上得到反思,從而獲得助益?先想想我們被競爭社會促長而成的個人主義。它主張發揚個性,但不完全的人格并不能稱之為個性。因此,放下虛高的架子,去靜靜地觀察那些與你不相干的人吧!在回家的車上,請注意那些熱心的讓座者的行為;在書店里,傾心欣賞那位讀書人輕輕整理書架的動作……我相信,你會有很多思想。
那么,請你,從今天起,開始關注那無所不在又被人忽視的一個“他們”吧!
各地高考滿分作文(精選篇7)
作文緊扣“強弱之變”的歸因立意,直擊材料核心,立意高遠而發人深思。“強弱有變,皆在人為”用兩個四字短語,簡潔而又準確地詮釋了“強弱”與“人為”之間的邏輯關聯,與文末“弱者變強,定可為也”的結論遙相呼應,互為表里。作文先引材料提出觀點,然后一分為三,從“強者”“弱者”“人為”三個角度逐層展開論證,結構清晰明了,過渡銜接自然,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結論。整個論證過程邏輯嚴密,環環相扣,論證語言簡潔雅致,富有思辨性和穿透力。
“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青年毛澤東在論及“體育之效”時談到,變化時時在發生,強者可以變弱,弱者可以變強。變強或變弱,皆在人為。
身為強者,若不居安思危,沾沾自喜而濫用強權,則至強可以變為至弱。
縱觀歷史,我們發現:秦統治者貪圖享樂,二世而亡;唐玄宗揮霍唐朝基業而有“安史之亂”;清朝以天國自居,沾沾自喜,終至外敵入侵。這些“強國”的統治者們以“至強者”的身份自居,濫用強權而不知維護強權。即使華夏曾擁有立于世界之巔的力量與文化,也掩蓋不了這至強轉為至弱者的屈辱史。由此,我們須明白:身為強者,若不勤自鍛煉以續強大,或可淪為至弱,甚至于遭他人踐踏。
身為弱者,若是勤自鍛煉,勞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則至弱可以變為至強。
當身為弱者時,有人可能會失望而自暴自棄。殊不知若是勤自鍛煉,至弱也可變為至強。請看:在中華民族至弱之際,一群不甘為弱者的年輕人乘一艘小小紅船而來,他們一路劈波斬浪,爬雪山過草地,憑借小米加步槍將強敵驅逐,將星星之火變為燎原之勢。如今小小紅船已成長為巍巍巨輪,載著十四億中華兒女走向至強路。身為弱者,自暴自棄僅能淪為至弱,唯勤自鍛煉方有轉為至強之機。
強弱有變,變弱變強,非由天定,而在人為。今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正一步一步變為現實,昭示著我們應不斷砥礪前行,勇做時代的弄潮兒!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一百年以前,青年毛澤東指出強弱并非一成不變;一百年以后,吾輩青年應以“一拳天與壓潮頭”之勢,勤自鍛煉,則弱者變強,定可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