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鄉情為話題的高中高考作文
拾起這份最美的行囊,抬頭,看看那輪暗夜中的皎潔的明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那綿綿的鄉情將會化作無窮的動力,助你向前。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以鄉情為話題的高中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以鄉情為話題的高中高考作文(篇1)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題記
鄉情如夢,是午夜夢回的渴盼;鄉情似水,在心田流淌。鄉情,是那一方蔥郁的田野;鄉情,是那一縷青藍的炊煙。
往事如夢,鄉情似個長。
兒時記憶中的草坡,可還是那般青翠?擇一朗日,獨自漫步坡上,草野無聲,惟聞溪水潺潺,帶來似水回憶。
兒時,總愛約上幾個伙伴,摘一朵野菊,輕嗅芬芳;下河戲水,摸一籮筐的青螺小蝦。多么無拘無束的時光。故鄉原野上的一草一木,一橋一河,都見證了那段如夢般的往事,幾多快樂的回憶。
清風卷起陣陣溪水的清香,思緒漸漸收回。彌望四周,不會變的,草坡依舊,溪水仍流;只是少了伙伴的歡聲笑語,多了幾分恬靜渺遠。
思緒萬千,不覺漫步至田野。廣袤的田壟層巒染翠,零星幾個勞作的漢子面朝黃土,揮汗如雨。被太陽鍍上古銅色的臉龐凝聚著鄉村特有的樸實與憨厚。正如這一村人賴以生存的耕田一般,給人以依靠與守護。
步出田野,踏一條石板小道獨步而行。穿過幽綠寂靜的竹林,耳畔似有似無牛鈴的輕響,牛蹄叩擊石板的“篤篤”聲也依稀可聞。循聲而去,眼前競別有洞天。
在山水的環抱中,那生活數年的小村展現在我的眼前。闊別城市的喧囂,兒時的山野人家,更加質樸而親切。一如往昔記憶中的模樣:可愛而又清秀,卻給人以最溫暖的家的歸宿。
正值午飯時分,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是耕作歸來的男子,賢惠的婦人正忙著做飯迎接歸家的丈夫。一縷縷炊煙從屋頂上升起,青藍的,混著好聞的木柴清香,淡淡地升入天際,將正午驕燥的艷陽籠上一層柔和的光華。目之所及,一派農家閑適風景。
再次歸家,小村依舊那般模樣。以它獨有的安詳、恬淡,靜靜地依偎在山水之間。雖闊別數載,那一縷鄉情依舊清晰動人。
不會變的,那一縷鄉情。
以鄉情為話題的高中高考作文(篇2)
闊別家鄉多年了,可時常還會做起思念的夢……
故土是最令我難忘的地方,在那里度過的童年時代雖然短暫,但卻是一個金色的夢,給我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當我睜開惺忪的睡眼,急切地尋覽那夢中的情景時,美好的夢境卻“悠‘地飄然而去,只剩下一些零零碎碎的花瓣……
我的童年是在威海度過的,在它的身旁飛舞著一條透明的”玉帶“------東江。那日夜奔流的江水,總是飄蕩著幾葉小小的扁舟,它們是那樣普通、平凡,就像制作使用它們的人一樣默默無聞。
至今,我的腦海里仍浮現著這樣一只小木船:深褐色,寬兩米左右,毫不裝飾的流線型的船懸微微向兩端上翹,顯得小巧靈活。一篙、一櫓、兩槳,小船穩穩地蕩起來,兩岸的稻田、白的棉地……微微地晃動著,宛如一副副美麗的水彩畫。
很多這樣的小船在江上挖沙、捕魚、渡人……
離我家不遠有一條小溪。炎熱的夏日,小溪便成了我和小伙伴的樂園。脫掉褲子,甩了涼鞋,在小溪中盡情玩耍、嬉戲。笑聲一漾一漾,正像這溪水。
水清清的,淺淺的,剛沒過膝蓋,溪底那細軟的沙石輕撓著我們的小腳丫。在水中輕輕挪步,蕩起幾圈波浪,水便從兩腿間癢癢地淌過,好遐弈!
水里還有一些小小的黑點呢!原來是園腦袋細尾巴的蝌蚪!游起來,就像一個個活潑的”小逗號“。于是,溪水就成了一首總也流不完的詩……
難忘啊!這船,這山,這水,還有那采莓子的山村姑娘……
以鄉情為話題的高中高考作文(篇3)
不管走的有多遠,家鄉永遠是我們最眷戀的歸宿。我的家鄉在瑞安,這里天氣溫和,風景優美,正應了那句話:瑞安,瑞安,天瑞地安。那就讓我們來看看瑞安吧:
玉海樓是由孫詒讓父子修建而成的,內有十萬余本的藏書,和孫詒讓故居連在一起。雖然是一座藏書閣,但它里面的景色也不錯,剛一進去,看到的就是一條碧綠的河流,由于多年歷史的沉淀,河里長滿了浮萍和植物,還開出了與多的花朵,向人們訴說著歷史。再往里,就能看到滿池的荷花亭亭玉立地開放著,迎接著進來的人們。在池邊,還有一口老井,雖然有著多年的歷史,但它沒有枯死,而是在“涓涓”地冒著泉水。內部的構造很是復雜,一間套著一間,當你在其中迷路時,不要著急,說不定走入一扇門,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呢。
早晨,走出房門,撲面而來的就是一陣清風,風中混著淡淡的花香,幽然飄入鼻中。映入眼簾的便是早開的一叢叢鮮花,還有早起出來散步的老人,她們三三兩兩地走著,一邊走還一邊扯著家常,手時不時上下指畫著;有的老人在路旁的空地上放上音響,隨著音樂開始跳起她們自編的廣場舞,在那笨拙地扭著,滿面春光;有的老人則在老人亭里很早就開始下棋,那神情,別提有多認真了。
瑞安,有優美的風景,有樸素的民間生活,也有各色的小吃,我愛我的家鄉,瑞安!
在瑞安,不去看看玉海樓那就太可惜了,人們都說北京的長城氣勢磅礴,西安秦兵馬俑舉世聞名,而我們瑞安則有那遠近聞名的玉海樓。
瑞安的風景這么美,那民間的生活就更不用提了。
看完瑞安的風景、民間風情,接下來則應該來看看我們瑞安的特色小吃——燈盞糕了吧!別看它個頭不大,但做法可不容易:燈盞糕師傅得先在一個大勺底鋪上薄薄的一層面糊,再去盛上滿勺的餡,餡是自己定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喜好,有人喜肉,可要求師傅在里面加上幾塊肉;有人喜蛋,可要求師傅在里面加上一個雞蛋。最后再在上面鋪上一層面糊,然后才進油鍋進行油炸。這時,有兩步最關鍵的步驟,也是最能看出師傅手藝好壞的時候了。第一是油炸時,火候要把握好,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會里外熟度不一,外熟內生;太小則費時間,客人會等不及。第二則是翻面,就算是看起來很簡單的翻面,其實也要有技巧,它是要算好時間的。時間太早,這一面都還沒有完全硬化,這時翻面外皮層會破,里面的餡也會隨之露出來,影響美觀;時間太晚,這一面已經完全熟透,而另一面還沒有開始炸,就會炸得兩面硬度不一,一面會炸得烏黑,另一面則會軟噠噠的陷下去。出鍋以后,燈盞糕是全身亮晶晶,油亮亮的,咬上一口,餡的味道在你的嘴里綻開,咽下去,満嘴留香,讓你忍不住再咬一口。
以鄉情為話題的高中高考作文(篇4)
鄉情是香茗,品出人生真諦;鄉情是烈酒,喝出人間思愁。
明月是一種思,一種情,一種愁,因為有了明月,所以讓我有了那份鄉情。說起來也慚愧,以前一直在想該給故鄉寫篇文章,可每次都不知從何處下筆,明明有千言萬語涌上心頭,可當真正說起時,卻又止于唇齒。這次我終于下定決心了,該給我親愛的故鄉寫一篇文章了。
故鄉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也沒有特產,同大部分人一樣,故鄉雖平凡普通,可正因如此,我對她也愛得深沉。說起故鄉,我第一時間就想起了故鄉里的風景。
要說起風景,我更喜歡晚秋時節,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無際的平靜的碧海;強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動著,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腳下片片的高粱時時搖曳著豐滿的穗頭,好似波動著的紅水;而衰黃了的葉片卻給田野著上了凋敝的顏色。
我喜歡在一片金黃的稻田里奔跑;喜歡在被陽光暖曬過的草地上睡覺;喜歡同小伙伴在山坡邊玩到黃昏。我可以和他們躺在山坡上,看著夕陽收起她的萬縷金針,胭脂紅的臉上透出幾分嬌羞,斜斜地掛在西山頂上,依戀地望著可愛的人間。于是,溪水泛起粼粼的波光,閃現出神奇的色彩,使人覺得這就是富麗堂皇的水晶宮,埋葬著五光十色的奇珍異寶。高高低低的楊柳在她的渲染下,風姿卓越,加上相鳴的鳥兒,真像一個童話的世界。
在故鄉的房子里呆著,在晚秋時倒也顯得涼爽無比。窗外,依舊是那棵熟悉的老榕樹,樹后,延伸著大片的水稻田,被一道道青黃交錯的田埂亂綜地分成一塊塊,旁邊,一潭池水,灌溉用的。池的四周圍著一棵棵柳樹,只要有點風,就會泛起一輪一輪的綠波。
對于故鄉,我無法用任何一個詞語來形容,我對她的愛,也沒有多么的激烈。對于她的喜愛,我一直沉淀在我內心深處,她像是一個可以寄托我感情和情緒的地方。我把這種鄉情比作了一道五彩繽紛的亮光,同其他亮光不一樣的是,它永遠不會熄滅。
我用雙手承接這份亮光,用心靈汲取從故鄉里如涓涓細流滲淌出的亮光。
它伴隨著我不斷成長。
以鄉情為話題的高中高考作文(篇5)
如果說我是一個四川人,那么我是極不情愿的,如果說我還有留戀在記憶里回蕩,那我寧愿我嘴里所有優雅的辭藻,無一不是她留在我的身上的表現。她給我難以磨滅的美的回憶,而我……留下了我多彩的童年。如果說巴蜀,山川秀麗,層巒疊嶂,山與山川擁抱在一起,吐露出無盡蒼翠,那么我更愛淡淡的,如茶一般的小城。如果說巴蜀大地在群山之中,除了山就是山顯得單調了的話,那么她絕對是讓人覺得豐富活脫卻不失優雅,我愛著那綠帶著灰的瓦片,我能看到雨水的來過的痕跡,陽光的影子,忘不了那白的墻,有些縫隙?那可能是歲月帶給他的禮物。說不出走在那青石板上的感覺,就是心無限被拉近。那不算寬,可以說是小的,路邊的河道,水被岸邊的樹染成綠的,但河流不甘只有綠色,她模仿天空增加了點干凈的藍色,河道的一岸是青石板的街道,另一岸便是人家,如果想到對岸去,無需著急,隨著河流望去,不遠處定有一座拱橋,那圓拱就像月亮,時不時會有烏篷船穿過,我站在橋上望船,在另一端相遇。
不知何時,頭頂的傘,天空的雨。疾走在這小巷中,我怕在轉角處被人看到,我在這其間穿梭,求一片清幽,可誰有能猜透天的心思,我遇見的是一并久違的油紙傘,遮住了低過屋檐的光陰,這場景我見過,似乎是在夢里?在家里?……在哪里呢?哦!在回憶里。疾走在這小巷中,我怕在轉角處被人看到,我在這其間躲藏,我害怕被人看到那還來不及收回的后腳,我聽到她在偷笑,她似乎找到了我。我來到轉角處,我知道這又是一次選擇,一次冒險,但我無所畏懼,我不害怕遇見你,因為我終究會回到原點,我怕的是我還沒有努力掙扎過,你的母親就開始喚她的孩子歸家。這好像是個游戲,這好像是個艱難的選擇,冒險——這好像,是我的童年。匆匆時光如云煙般,飄散到了不為人知的地方去了,不知是否早已經物是人非,但我就是對那灰瓦白墻情有獨鐘,對那流水小渠思念不已。我深愛著,江南故鄉——紹興越城。
獨倚幽窗,望轉角青街小巷,一柄久違的油紙傘,遮住了低過屋檐的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