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愿填報原則
現在很多國外名校都承認國內的高考成績,學生不妨用高考成績,同步申請國外院校,實行報讀雙保險。比如今年,學生完成高考、雅思6分、高中成績80分(滿分100分)就能申請英國西英格蘭大學、鄧迪大學2015年9月開學的本科;高考一本線還能申請美國舊金山大學今年9月本科及悉尼大學、昆士蘭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2016年2月開學本科課程。
原則二:研究技術哪家強看教育部獎勵情況
理工科學生,一般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研究型,以后從事專利研發、項目研究;二是就業型,例如在企業做相關方面的工程師、技術操作管理人員等。如果學生潛心研究,那就需要了解哪所大學在哪個研究領域最有“發言權”?
郭丹銳建議學生可以查看教育部官網,了解每年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例如在“教育部關于2014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中,學生會看到華南農業大學在“無原料酸高效磷肥生產方法”獲得專利獎,中山大學在“鼻咽癌個體化治療研究與應用”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獎,香港中文大學在“肺癌研究的個體化治療”獲得自然科學獎。
原則三:明確讀大學未來方向再擇校
學生填報志愿前,就要明確自己未來讀大學的方向:國內考研?直接就業?國外考研?還是轉學出國讀?因為不同的讀大學目標會影響學生的擇校。
如果想將來考研,或者打算將來轉學出國讀的學生,最好選擇名校。因為,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院校,都會更青睞名校學生,比如國內“211工程”院校學生就讀一個學期就可以轉讀德國本科,而非“211工程”院校學生需要在國內就讀三個學期才可以轉讀德國本科。
而想直接就業的學生,可以多留意企業或學校的新聞,了解校企合作比較多的學校有哪些,名企又喜歡錄用哪些學校的學生。
原則四:自己職業興趣為先別人意見作參考
小詩爸媽學歷不高,待小詩高考后,爸媽就詢問在讀本科的小詩遠房表哥,指導如何填報高考志愿。表哥讀臨床醫學,非常了解醫學類課程,但不太了解小詩,當時就建議小詩選擇將來容易移民的護理專業。這對于不善于照顧人,愛好藝術又思維跳躍的小詩來說,簡直就像是一場災難。
王麗霞認為,考生應該將別人意見當做參考,以自己的職業興趣作為選擇專業的首要決定因素。不過國內中小學尚沒有設置職業課程,學生完全不知道各個專業到底學什么,將來做什么,對于自己擅長什么、喜歡什么也大多不知道。如果僅靠志愿填報的幾天時間去問親戚朋友這個職業做什么,也可能會存在偏差,比如有從事醫生工作的朋友會告誡孩子現在醫患關系緊張,醫生不好當;但也有從事醫生工作的親戚會告訴孩子醫生救死扶傷,工作緊張但有成就感,那孩子只會無所適從。
為了避免走彎路,建議學生最好先進行職業規劃測評,以及咨詢職業測評專家的意見,多了解各專業所學、對應職業、工作狀態,在自己“擅長”與“喜歡”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確定自己真正喜歡的專業領域。
原則五:不妨選跨領域專業做復合型人才
學生不需要過分迷信每年冷門熱門專業的排名,一是因為冷門專業、熱門專業不是一成不變,會隨著供需關系改變,二是因為冷門專業也有高薪典范,可放心選。
王麗霞認為,學生與其糾結于讀熱門還是冷門專業,不如直接選跨領域專業,做一個復合型人才。比如,學生可以選擇社會學跨企業管理學的企業社會學、汽車工程跨企業管理的汽車工程管理專業、攝影藝術跨新媒體傳播學的知識媒體設計專業等。
萬一國內沒有心儀跨領域專業,學生還能出國讀,自己“創造”一個新的跨領域專業。在美國麻省大學阿姆赫斯特校區本科就讀的李同學,酷愛芝士,想開一間芝士店,在大學四年就個性化地選擇了食品安全、供應鏈管理、市場營銷等課程,最后學校給她頒發了獨一無二的與“芝士”相關的本科學位。
“95后”高考生溝通是“王道”
召開家庭會議 讓孩子多了解不同職業
郭丹銳老師指出,現在,高考生都是“95后”,填報高考志愿,父母還要根據孩子不同情況做好溝通。
在高考志愿填報的時候,作為父母,首先要召開家庭會議,讓孩子參與到高考填報志愿當中,讓他從高考志愿開始,就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另外,父母也不能偷懶,把志愿填報全部交給學校老師決定。畢竟學校老師只能從填報申請成功率出發,但是孩子適合讀什么專業,還是需要孩子自己決定。
萬一孩子真的沒有什么想法,父母可以告知孩子將來就業,可以從事哪些方向的工作,給孩子描繪工作場景、內容,讓孩子感受職業狀態,幫助他們更快地找到想從業的方向。孩子一旦有了職業理想,就會主動要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