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名校 哪些是特色專業
時間:
未知2
填報技巧
高考志愿選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怎樣選擇卻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其難點在于:選擇的視角是多元的,難以有一個統一的觀念意識;學校與考生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多數考生沒有把握基本的信息資源。即使有信息。然而單一的信息是有片面性的。例如,全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統計表怎么能與研究型大學的就業率統計表相同呢?因此,有了必要的信息還要憑借知識和經驗做綜合判斷。特別是對眾多專業的理解。即使對很多志愿填報專家來說也是巨大的盲點。基于以上原因,許許多多的學生。特別是沒有家庭文化背景的學生,考出了好成績,卻沒有錄入好學校、好專業。例如2007年,一位高出一本線84分的廣西理科考生,被廈門大學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錄取。廈門大學是很好,但該專業并非該校的特色專業。如果考生特別喜歡就讀該專業,最好選擇與自己分數匹配的具有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特色的研究型大學。然而,讓人心痛的是很多人卻沒意識到這點,沒有警醒。
志愿填報本質上歸結為對學校的選擇與對專業的選擇兩方面。從教學質量視角,即從品牌的視角看,最優選擇就是選擇名校及優勢學科中的特色專業。因此,首先要介紹什么是名校,什么是特色專業。
1哪些學校是名校
為了解決學校的選擇原則問題,先介紹“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概念。“985工程”是1998年5月4日,在北大百年校慶大會上,江澤民同志宣布“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此后,教育部決定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這一高等教育發展計劃稱為“985工程”。“211工程”的內涵是“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一百所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這項工程已于1995年開始實施,入選學校既要考慮水平,又要依據學校類型,結合結構及分布的合理性。“985工程”院校在全國只有30多所,“211工程”院校也只有100多所,這些院校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名校,一般都是在各省(區市)的一本招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重點批次”。
2怎樣確定專業選擇的原則
專業選擇則有不同的視角,大體有三種:一是有人選擇熱門專業,但對熱門專業沒有形成概念化的共識。一般人只從市場需求及經濟效益考慮,特別是一般人都隨著就業率的變化而改變對熱門專業的理解,甚至只把就業率高的專業視為熱門專業。筆者則認為熱門專業隱含著五種內涵:專業的市場需求、經濟效益、工作性質、工作的適應性、學科的前沿性等。二是有人選擇行業特色專業,即從行業的經濟效益及行業專業優勢選擇專業,這些行業主要是龔斷業,例如,電力、電信、金融、民航、海關等行業的優勢學科。三是完全從教學質量及專業品牌視角選擇優勢學科,這種選擇很簡單,那就是選擇國家重點學科、省級重點學科及國家特色專業。這里所說的優勢學科既有熱門專業,又有冷門專業。然而,熱門專業、行業特色、優勢學科是邊界模糊的概念,有時是三為一體的,行業特色有時既有行業壟斷又有熱門專業性質,優勢學科可以同時是熱門專業,也可以是冷門專業。
3志愿難題:處理好選擇學校與專業的關系
學校層次、行業特色及優勢學科(既有熱門專業,又有冷門專業)、熱門專業三者間孰輕孰重,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也是一個爭論不休的難題。而三者又難以兼顧,除非是各省(區市)百名以內的特優生。對于絕大多數考生,都面臨著選擇“白馬王子”還是“百萬富翁”的問題。“拉封丹寓言”中有一頭布利丹毛驢,它面對麗捆稻草,不知哪捆好,而無法決策,最終竟餓死了。布利丹毛驢遇到的是經濟學家所說的“選擇”問題。其象征意義是: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而能滿足的資源又是有限的。他必須決定用哪些資源來滿足自己的哪些欲望。經濟學的目標是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對志愿的決策,實質上就是選擇最優化方案。
根據筆者的長期思考與實踐,筆者認為,在實力相對不足時,對學校及專業的選擇可以有三種策略:一、首選學校層次,把專業置于其次,并服從專業調劑;二、首選行業特色或優勢學科,置學校層次于其次;三、首選熱門專業,置學校層次于其次。第三種策略在就業競爭劇烈的二本及其以下批次尤為重要。
4名人看冷專業——文史哲
現在考生對專業選擇的明顯傾向是過于注重實用,認為“科學”不如“技術”,“技術”不及_“工程”,明顯輕視文化和基礎研究學科。這種傾向直接導致實用學科分高,文化學科、純理科分低,例如,對外經貿大學的應用學科專業錄取分數一般要高出一本線70培O分,武漢大學的哲學專業一般高出一本線40分。這種實用傾向,從本科就業看,有合理性的面,但從長遠發展看是一種認識誤區。
美國著名華人學者、哈佛大學教授、美國人文社科院院士杜維明說,教育的最大危險是滑入市場化,過于重視經濟而忽視文化。中國的精英絕大多數愿意考理工或學醫,認為學文史哲沒有出路,即使考社會科學也學管理學或外文。從事文化研究的,不僅在大陸,就是整個中華文化圈都較少。
杜教授還說,而在美國從事文史哲的人絕大多數都出于是趣,而文史哲研究者中,從事中國研究的又是精英中的精英。美國的大學校長多數是文史哲出身。在哈佛,文理學院的學術地位高于商學院;在日本,清流(人文學者)比較清貧,但社會地位極高,而且在學術界工作比較穩定,可以長期發展,容易獲得滿足感。他還說,成功的人生與有意義的人生是不一樣的,而恰恰是文化賦予人生的意義。
陳寅恪先生(民國時期清華三大名教授之一,康有為認為他是中國最有文化的人,在歐美讀了七所名大學)說,他那個時代,有很多學子,千里迢迢到西方學習,但恰恰沒有學習西方最精華的東西。回國后他會有機會用,但是實用的東西隨著時代變化,一旦實用的東西不再有用,他們便落后了,而一些博大精深的理論,則具有長期效用。
原浙江大學招生辦主任程藝說:“我無法回答考生及家長關于哪些專業冷,哪些專業熱的問題,但是我覺得首先要弄清一個問題:為什么要讀大學,讀大學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的基礎上,會增強你對專業選擇目的性的理解,剩下的問題是你所選擇的專業是否適合你,適合你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就平時考生問到應選擇什么專業時,我總反問他。你將來要做什么?是科學家,學者型人才,還是管理型,實用型人才?我遇到一位同學,他堅決要報歷史專業,因為他熱愛歷史,他想當大學老師,當學者。對他來說,歷史就是熱門。筆者想把程藝主任的話做為結束語,供讀者思考。
志愿填報本質上歸結為對學校的選擇與對專業的選擇兩方面。從教學質量視角,即從品牌的視角看,最優選擇就是選擇名校及優勢學科中的特色專業。因此,首先要介紹什么是名校,什么是特色專業。
1哪些學校是名校
為了解決學校的選擇原則問題,先介紹“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概念。“985工程”是1998年5月4日,在北大百年校慶大會上,江澤民同志宣布“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此后,教育部決定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這一高等教育發展計劃稱為“985工程”。“211工程”的內涵是“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一百所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這項工程已于1995年開始實施,入選學校既要考慮水平,又要依據學校類型,結合結構及分布的合理性。“985工程”院校在全國只有30多所,“211工程”院校也只有100多所,這些院校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名校,一般都是在各省(區市)的一本招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重點批次”。
2怎樣確定專業選擇的原則
專業選擇則有不同的視角,大體有三種:一是有人選擇熱門專業,但對熱門專業沒有形成概念化的共識。一般人只從市場需求及經濟效益考慮,特別是一般人都隨著就業率的變化而改變對熱門專業的理解,甚至只把就業率高的專業視為熱門專業。筆者則認為熱門專業隱含著五種內涵:專業的市場需求、經濟效益、工作性質、工作的適應性、學科的前沿性等。二是有人選擇行業特色專業,即從行業的經濟效益及行業專業優勢選擇專業,這些行業主要是龔斷業,例如,電力、電信、金融、民航、海關等行業的優勢學科。三是完全從教學質量及專業品牌視角選擇優勢學科,這種選擇很簡單,那就是選擇國家重點學科、省級重點學科及國家特色專業。這里所說的優勢學科既有熱門專業,又有冷門專業。然而,熱門專業、行業特色、優勢學科是邊界模糊的概念,有時是三為一體的,行業特色有時既有行業壟斷又有熱門專業性質,優勢學科可以同時是熱門專業,也可以是冷門專業。
3志愿難題:處理好選擇學校與專業的關系
學校層次、行業特色及優勢學科(既有熱門專業,又有冷門專業)、熱門專業三者間孰輕孰重,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也是一個爭論不休的難題。而三者又難以兼顧,除非是各省(區市)百名以內的特優生。對于絕大多數考生,都面臨著選擇“白馬王子”還是“百萬富翁”的問題。“拉封丹寓言”中有一頭布利丹毛驢,它面對麗捆稻草,不知哪捆好,而無法決策,最終竟餓死了。布利丹毛驢遇到的是經濟學家所說的“選擇”問題。其象征意義是: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而能滿足的資源又是有限的。他必須決定用哪些資源來滿足自己的哪些欲望。經濟學的目標是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對志愿的決策,實質上就是選擇最優化方案。
根據筆者的長期思考與實踐,筆者認為,在實力相對不足時,對學校及專業的選擇可以有三種策略:一、首選學校層次,把專業置于其次,并服從專業調劑;二、首選行業特色或優勢學科,置學校層次于其次;三、首選熱門專業,置學校層次于其次。第三種策略在就業競爭劇烈的二本及其以下批次尤為重要。
4名人看冷專業——文史哲
現在考生對專業選擇的明顯傾向是過于注重實用,認為“科學”不如“技術”,“技術”不及_“工程”,明顯輕視文化和基礎研究學科。這種傾向直接導致實用學科分高,文化學科、純理科分低,例如,對外經貿大學的應用學科專業錄取分數一般要高出一本線70培O分,武漢大學的哲學專業一般高出一本線40分。這種實用傾向,從本科就業看,有合理性的面,但從長遠發展看是一種認識誤區。
美國著名華人學者、哈佛大學教授、美國人文社科院院士杜維明說,教育的最大危險是滑入市場化,過于重視經濟而忽視文化。中國的精英絕大多數愿意考理工或學醫,認為學文史哲沒有出路,即使考社會科學也學管理學或外文。從事文化研究的,不僅在大陸,就是整個中華文化圈都較少。
杜教授還說,而在美國從事文史哲的人絕大多數都出于是趣,而文史哲研究者中,從事中國研究的又是精英中的精英。美國的大學校長多數是文史哲出身。在哈佛,文理學院的學術地位高于商學院;在日本,清流(人文學者)比較清貧,但社會地位極高,而且在學術界工作比較穩定,可以長期發展,容易獲得滿足感。他還說,成功的人生與有意義的人生是不一樣的,而恰恰是文化賦予人生的意義。
陳寅恪先生(民國時期清華三大名教授之一,康有為認為他是中國最有文化的人,在歐美讀了七所名大學)說,他那個時代,有很多學子,千里迢迢到西方學習,但恰恰沒有學習西方最精華的東西。回國后他會有機會用,但是實用的東西隨著時代變化,一旦實用的東西不再有用,他們便落后了,而一些博大精深的理論,則具有長期效用。
原浙江大學招生辦主任程藝說:“我無法回答考生及家長關于哪些專業冷,哪些專業熱的問題,但是我覺得首先要弄清一個問題:為什么要讀大學,讀大學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的基礎上,會增強你對專業選擇目的性的理解,剩下的問題是你所選擇的專業是否適合你,適合你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就平時考生問到應選擇什么專業時,我總反問他。你將來要做什么?是科學家,學者型人才,還是管理型,實用型人才?我遇到一位同學,他堅決要報歷史專業,因為他熱愛歷史,他想當大學老師,當學者。對他來說,歷史就是熱門。筆者想把程藝主任的話做為結束語,供讀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