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無聲的告白600字
小說中的母親是美國人,但是其言談和行為卻十分中國化,以致我讀的時候總會有點兒“出戲”。
中國人個性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長都會將自己無法實現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很值得中國家長記住: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讓孩子重復一條你自己的道路呢,還是就應讓他自我發現興趣所在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浮躁的社會環境都給不了孩子自我發現自身興趣和特長的時間,家長們的群眾焦慮直接導致孩子們臉上呈現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以前坐在少年宮的大廳里觀察過來來往往的孩子,年齡越小,臉上的笑容越多;年齡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期望我的兩個女兒臉上的笑容能夠持久些。雖然在目前的環境下,快樂學習很難成為現實。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就應還是能夠做到的。從這天開始,少一點兒灌輸,多一點兒溝通,給孩子們的成長多一點兒空間和時間。
讀后感無聲的告白600字篇2
一個家庭的悲劇,也是一個意料之中的悲劇。文中以家中最受父母期待和喜愛的女兒的離世為開場,采用倒敘的手法,一點一點為讀者撥開謎團。
作為最像母親的女兒,她從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由于母親年輕時的特立獨行,嫁給了中國血統的老師,放棄了當醫生的夢想,所以母親的遺憾與抱負托付給了女兒。父親是一名中國人,從小飽受當地人的歧視和諷刺,特別盼望自己的兒女能夠融入社會,被當地人喜愛。于是女兒就在父母的厚望中壓得喘不過氣來,最終在一個夜晚被一個“意外”帶走了生命。也許死亡是女兒最好的歸宿,在那里她不用為沒有朋友被父親擔憂,不會因為功課不好被母親失望。但這樣的結束方式卻是令人遺憾的。
文章篇幅不長,以家庭中的種.種瑣事給我們展現了華人異地的生活的不易。想出人頭地,但沒有機會;想融入社會,但飽受歧視;想成績優越,但沒有天賦。但最能引起我共鳴的是對下一代的教育,毫無疑問女兒是被父母“逼”死的。為人父母最希望的是兒女健康無憂的成長,而不是成為誰誰誰。文中的父母卻將自己無法實現的希望強壓給女兒,希望女兒代為實現,這種父母是自私的。
就像書中所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愿每個苦苦掙扎的我們都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讀后感無聲的告白600字篇3
故事以莉迪亞的死拉開序幕。
莉迪亞的死不是故事的開端也不是故事的結局,但卻是這個家庭走向更好的開始。
這本書里,有母親瑪麗琳終其一生也沒完成的夢想,雖然也掙扎過,但沒有結果。這也是促成莉迪亞死的原因之一。也有父親詹姆斯從小受到的歧視,沒有朋友,所以在他的世界里有朋友更重要一些。還有喜歡天文并努力實現自我夢想的哥哥內斯,一向想得到疼愛卻飽受忽視的妹妹漢娜,以及讓莉迪亞看到另一種生活的杰克。
那里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他們都飽受生活帶給他們喜與樂,苦與悲;他們都肩負著別人對他們的期盼,也都想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故事的情節緊湊連貫,跌宕起伏,讓人沉浸在其中。
生活中的我們也會活在別人的期盼之中,父母長輩總是不期望我們走一些他們走過的彎路,也期望我們能實現他們未曾實現的夢想從而彌補他們人生的遺憾,我們雖然明白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但卻在愛的牢籠下不知方向,不知去向。我們寧可讓自我委屈一些也不愿意傷害那些愛我們的人,可這只是我們的初衷,若不是真正的熱愛我們很難堅持到最后。
好在,故事的最后,他們每一個人都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或許,我們還在掙扎,不明白自我想要什么,或者忘了自我想要的是什么。
或許,我們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么,可現實中有太多的羈絆。
別太糾結,別太聽信別人,能夠聽,但別全信;誰也不是你,誰也不能替你過一生。也別再為那些想做而沒做的事情找漂亮的借口,想做就去做了,過了這個時候都不是最好的時候。
那些愛我們的人也會愿意放手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