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2000字讀后感
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
前天趙家的狗,看我幾眼,可見他也同謀,早已接洽。
趙貴翁和他的狗,也在里面,都探頭談腦的挨進來……
狂人,何以狂?他每日惶惶不可終日,似乎人人都想害他,疑人疑鬼,就連狗看他幾眼,他也是“怕得有理”。逐漸崩潰的他,每一樣東西在他眼里都已變樣。在他眼里,吃人的人慢慢都露出了吃人的嘴臉。他從“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記述聯想開去,他在歷看到的,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這個發現又把歷史和現實中具體的肉體上的吃人,上升到仁義道德等綱常名教“吃人”的更深的層次。作者通過狂人的逐步變狂來批判封建禮教對人的壓迫,對人心的迫害。文字間表面描寫的是主人公的內心思想,實際上把矛頭指向封建制度,對毒害了幾千年的知識分子的封建禮教發起了血淚控訴。他的狂,是對封建宗法制度和禮教“吃人”本質的暴露。
《狂人日記》采用了現實主義與象征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實寫狂人的瘋話,一語雙關地使他具有了象征意義,通過象征主義實現了從反對肉體的“吃人”提升到揭露禮教“吃人”。實寫人物,用的都是現實主義;虛寫寓意,用的是象征主義。
狂人發出的“從來如此,便對么?”的質問,表達了時代的反思和叛逆之聲。“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狂人也被綱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我”不僅是狂人本身,也代指處于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之下的中國人,封建綱常名教毒害了所有的中國人,作品由此表達了封建禮教“吃人”本質最深層次的揭露和批判。
在傳統勢力支配下的社會,那些首先說出歷史真理的先驅者,常常被誣為狂人或瘋子。狂人的言行導引著讀者看到中國幾千年的宗法制度和禮教“吃人”的真相,讓讀者反思這一制度對“人”的毒害,對人性的壓榨和逼迫。狂人期望未來,矚目下一代,發出“救救孩子”的呼喊,這是對封建主義抗爭的號召,同時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條變革社會的途徑。
《狂人日記》表現了現代人最初的覺醒意識,體現了中國現代文學反封建的總體傾向,向封建綱常禮教發出了質問,抗爭,呼喊那些被蒙蔽的心靈找回自我,是對封建禮教發出的利劍。
狂人日記2000字讀后感篇2
讀了《狂人日記》我思潮起伏:那個年代,真可怕!
《狂人日記》選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吶喊》,文章以“狂人”的口吻用第一人稱敘述了“狂人”在回鄉看望朋友時,被別人盯上想要吃掉“狂人”的事。
那個年代,真是可怕!竟有人吃人的事情出現。可這人吃人的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是因為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并不注重人民的思想發展,才導致這種非人性的現象出現。思想落后的,這無非是吃了快肉罷了,這種人真是悲哀;思想不落后的,不吃人,自然也成了前者的口中餐,須時時警覺,處處小心,唯恐斷送了性命,這種人一定也不是快樂的。
看看那個年代,再看看現在,你會發現我們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的啊!
現在國家注重人民的思想教育,前一種悲哀的人不會在出現了。或者也不用擔心被吃。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例如:我在上學路上不用大人陪著,也不用提心吊膽,怕被別人一把抓住,去當做點心吃點;單獨一個人去旅行,也不用擔心由于吃人肉被別人取了性命,那種人是會受到法律的嚴懲的。。我們的生活很幸福,我們要珍惜,努力學習,不要浪費了這幸福的時光。
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讓未來的生活更加幸福。
狂人日記2000字讀后感篇3
《狂人日記》主要收集了魯迅的三個白話小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由各種故事表達了封建社會對人們的壓迫和迫害,諷刺了當時被封建社會所感染的人們,也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舊社會的黑暗。
就拿《吶喊》里的一篇散文狂人日記來說。
這篇文章中寫了“趙富翁”和“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臉色鐵青,家里的人都裝作不認識“我”,他們的眼色,也全同別人一樣。佃戶村里的一個“惡人”被村民打死,幾個人挖出他的心肝,用油炒了吃,于是“我”就認為他們也要吃“我”,大哥找了一個老頭子給“我”診一診,“我”認為老頭子也是劊子手扮的,讓“我”靜心養一養可是是想養肥了吃“我”。之后又認為“哥哥”要吃“我”。
這篇文章里提起了好多次“吃人”,也許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喪心病狂的人寫的“一派胡言”,可是我認為魯迅所寫的“吃人”應當是說的舊社會里的一些官僚和地主也就是一些有權利的人,對底層勞動人民的迫害。
文中最終的一句話: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救救孩子……”這句話,也許是“我”對打破黑暗的舊社會的期望,期望舊社會不要在迫害其他人。
“狂人日記”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了以前黑暗、封建的舊社會對人民壓迫和迫害。
狂人日記2000字讀后感篇4
這個寒假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狂人日記》。讓我震撼不已,里面的主人公來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歡吃人肉的。當他發現的時候,那個小鎮上的人已經開始籌備怎樣將他殺了。他的哥哥跟是殘忍,在幾年前就把他自己親生妹妹的肉吃掉了,并且夾在自家的菜里,讓家人也吃了許多。
這是一個多么恐怖的事啊!將自己的親生妹妹吃了,連自己弟弟也不放過。如果,他將主人公也吃了的話,那么他一定會感到還不知足。會將他的母親也吃了、將自己的父親也吃了。但是,小鎮里的人也許也會將他吃了。“自己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這句話就是反應了那個小鎮的現狀。慘不忍賭啊!
一個“吃人”一詞。就表現了清政府的腐敗,“易牙蒸了他兒子,給王吃,還是從前的事。誰曉得從盤古開天辟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林;從徐錫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的人。去年城里殺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血吃。”如此荒唐的事在那時盡然沒人管。
小說的末尾那個“救救孩子”的呼聲,是何等攝人心魄。對于孩子們的純真,魯迅流露出了那么沉重的凝慮,以為終于無法逃掉大人的陰影,也仍然無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標“救救孩子”。
這本書讓我震撼不已,如果,我們的時代也發生這樣的事,那我們要怎么辦?
狂人日記2000字讀后感篇5
《狂人日記》是出自魯迅之手的白話小說,他把日記與精神病病人的內心獨白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了自己所想的內容。
狂人是一個迫害癥患者,懼恐多疑,邏輯思維不健全。魯迅通過對一個迫害癥患者進行內心獨白的描寫,不是為了拍出下層勞動人民受到的迫害,也不是寫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封建禮教的無知愚昧,哀嘆民族的黑暗墮落。
魯迅抨擊了當時吃人的社會現實。他巧妙地借用“我”這一角色,描繪了人性的丑惡與社會的殘缺。實在的說,文章色彩過于晦暗,當著晦暗中又透著逼人的灼光。“吃人”,真的是吃人么?魯迅這樣說,只不過是在說明在社會現實的無情壓迫和吞噬下,人性一點點泯滅。他說“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誰部位兄弟啊?所以,這里的“我”并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民族”,“吃人”的民族,合適能覺醒,何時能認清??魯迅借狂人之口,向世人發泄著憤懣。但是,社會的黑暗之深之廣,湮滅了一切,只有先生不肯抱殘守缺,向著蒼天不斷地發泄著。
小說以很少但又精巧的筆墨寫出了當時沒有友誼、沒有關愛、沒有親情,唯有戒備之心的社會現實。那時的人們在腐化的社會環境下,不會互相合作,不知道奮發圖強,也不知道怎么叫“團結友愛”,跟不會去幫助別人,怎么會懂得團結起來_那個腐敗的社會?
魯迅在文后借狂人之口發慨“救救孩子……”最后的省略號使整篇文章意味深長。也許這只是“我”無助的呼喊,但“我”代表著一類人,代表著內心充滿著對美好社會向往的一類人。那些無憂無慮生活的孩子們,原來可以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兒現在也加入了吃人的行列,也開始變得冷酷無情,他們骯臟的心靈再也洗滌不清,無法再回到以前純真的模樣。
但是!他這一聲“救救孩子……”的呼喚,讓我們看到魯迅那寧可燃燒自己,也要把光亮留給孩子的企盼!因為那不僅僅是孩子,不僅僅是生命,更是希望!
狂人日記2000字讀后感篇6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也是現代中國文學的一篇杰出作品。
《狂人日記》一書共有四十小節,內容也很簡單,就是講述一個小伙子患了精神病時寫的日記。
小說以一個狂人的胡言亂語作為開端,實在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像我們這些膚淺的小孩子確實難以理解其中之博大精深。閱讀多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后,我發覺其文筆比起與其同一時代的另外幾位文學大家而言并不是最好的,(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薄見)而其成就卻高高在上。令其他作家望塵莫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是他那空前絕后的思想和精神。在那個國人被踐踏、被鄙視的年代,人們并不需要類似林語堂、周作人、郭沫若等作家的純文學性的優美文字了。人們需要的是魯迅先生那樣一針見血、發人深省的思想和精神。《狂人日記》便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狂人日記》以它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激活了人們麻木已久的心。的確,《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座里程碑。
狂人日記2000字讀后感篇7
說道狂人,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即一直以為是輕狂浮夸之人,而其日記,也不過為腐木爛泥之事罷了。于是,我懷著一種奇怪的心情開始讀這篇文章。
文章并不長,但每段如刀刃般扎入人的心臟,難以忘卻。
文章講的是某村的一個人因為環境的原因,時代的局限,舊禮制度的迫害而患有迫害癥,一天到晚都擔心身邊的人來吃他。結果,天天想,夜夜想,最后變成了神經病,被村里的人嘲笑,被他哥關了起來
第一次看完這篇文章,我并沒有太多理解,也如那些村里人一樣嘲笑那狂人。可是,為什么狂人會這樣,書中明了,我前文也說到了,是環境,時代和舊禮,這其中舊禮和環境對狂人的影響尤為關鍵。
舊禮是“__五千年文化的傳承”,而它也算華夏文明中的一朵“奇葩”。為什么這么說呢?比如說所謂的“忠君”,那些在后人眼中的“英雄”,為了他們的主,不顧自己的生命,也不顧他人的死活,如臣子每每在宮廷斗爭當作犧牲品就義前,都還會發出“忠臣不事二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一腔熱血之吶喊;君主對自己有恩,而當他有難時,作臣子的不惜殺妻棄子,為君報舊時之恩。為歷史留下一筆又一筆的“榮耀”,更令人想不通的是,這種“榮耀”被后人所傳承,至今視為典范。尤其是那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千古流傳!說到吃人,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了,吃的人大多為孩童和女人,到后來發展成那些亂臣賊子……這篇文章也說到徐錫麟被凌遲最后他的心臟被掏出炒著給人吃,你試想一下,如果你生在當時的制度下,你又如何不提防身邊的人?所以狂人的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同情的。
再說說當時的環境,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國人麻木,正如文章寫道:孩子的眼神古怪,似乎和我有仇。這盡管是在一個病人的角度來看,有些爭議,但無可厚非的是,孩子的眼神中沒有快樂;沒有理想;沒有渴望;沒有那中天真無邪。否則病人看了如何不怕,這是一種時代的悲哀與凄涼。魯迅的吶喊也同為當時有志之士的心聲,如秋瑾曾希望用她的犧牲了喚醒國人。孫中山也為此發起一場轟烈的革命……也正是為此,當初魯迅走上棄醫從文的道路。
而所謂的“狂人”,也就是指那些被舊時禮制迫害的人。
狂人日記2000字讀后感篇8
又一次細讀《狂人日記》,再一次被魯迅先生犀利的文筆抨擊黑暗的社會與憂思、呼吁的愛國思想,所震撼!
魯迅生活在巨變前夕的中國,可謂風云激蕩,當時的華文文壇也算波瀾壯闊。先生是冷靜置身文壇的狂人,是文壇上一筆濃墨重彩、彪炳史冊的財富!文壇沉寂了太久,需要有人觸醒那松弛的神經。順應時代變遷,《狂人日記》誕生了。先生抨擊了當時吃人的社會現實。他巧妙借助我這一角色,描繪了人性的丑惡與世界的殘缺。
說實話,這篇文章的色彩過于晦暗,但這晦暗中分明灼射著亮光,透露著激蕩與高昂!吃人!真的是吃人嗎?這顯然不是先生的直接目的,先生眼中的吃人只不過是在社會現實的無情壓迫和吞噬下,人性一點點地泯滅。或許在茫茫夜幕下,先生一人獨立于窗前,望著窗外被流水般月光籠罩的夜獨自嘆息。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誰不為兄弟?所以先生揭露的顯然不只一人,而是整個民族。食人的民族,何時能清醒?先生以灰冷的一面,向塵世發泄著憤懣。然而,黑暗是如此的深廣,吞噬了一切,只有先生那熾熱和焦灼的心在跳動著,熠熠發光!魯迅先生無奈地說:然而我雖然自有無端的悲哀,卻也并不憤懣,因為這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先生絕望了嗎?沒有!絕望之為虛妄,正如希望相同,在先生看來,絕望是虛妄的,以希望的目光看待事物,則不會陷入虛妄的泥潭之中。在絕望的背景下,需要以一種冷靜的心態來面對虛幻的事物,從而在須臾的間隙尋找新生的希望。這好似一種悖論,但先生卻能領悟其中的真諦,或許這只是我片面的理解。
狂人日記2000字讀后感篇9
在這個短暫又漫長的暑假里,我無意中闖入了狂人臆想的世界。
翻開《狂人日記》,首先進入我的視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在這個狂人臆想的世界里有這樣一句話:“狂人發病,旁人側目,家人延醫救治,狂人復原。”大家是否覺得魯迅真的將我們帶入了狂人的世界?
站在我們正常人的角度,或許我們就可以合理地解釋狂人眼中他人對其的迫害行為了。在我的深刻記憶里,有這樣幾個令人心寒、膽顫的情節: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當我看完了這樣的情節,說實話,內心的承重有些讓我無法負擔。這樣的一個狂人,狂到不相信社會,不相信親人,甚至不相信有人性的存在,這是怎樣的一種生活背景所造就的悲劇?!
雖未處在那時,但魯迅筆下狂人狂行下表層批判的封建傳統社會,卻令我心顫不止。
狂人日記2000字讀后感篇10
清冷的月光下,一切竟顯得那樣古怪,趙貴翁那便怪的眼色;臉色鐵青的孩子……
世界似乎都顛倒了,人吃人的詭計蔓延開來,沒有了所謂的理……
家里人的目光同樣異樣,想起曾在狼子村的佃戶與大哥談“吃人”時插了一句嘴,便肯定了他們要吃人!
“我也是人,他們想要吃我了!”看似平靜的一句話下實際隱匿了多少兇惡的眼睛,隱匿了多少血盆大口……
多可怕的社會,多冷血的人,“易子而食”,“食肉寢皮”見怪不怪,天經地義。
五歲的妹妹可憐可愛,卻被大哥吃掉,母親也無奈何以;大哥說爺娘生病,做兒子的需割肉煮熟了請他吃才算“好人”,母親不敢多言,吃得自然……
揭露了偽善的真面目,冠冕堂皇,令人不寒而栗。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這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呼喊,這是社會底層唯一漏出的'微弱光芒,淡又明亮,照透了人的真心!
救救孩子……救救這墮落的社會……
狂人日記2000字讀后感篇11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于1918年4月。該文首發于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這本書中,有很多“吃人”。有很多人因為利益等,而把人“吃掉”。當然,還有另一種吃人:舊社會中,人們認為血饅頭吃了能治肺癆,于是,在處決犯人時,便有人想劊子手買人血饅頭治病。這種就是真正的吃人了。在這兩種吃人中,當然,第一種較多。
這本書雖是以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癥病人的視角寫的,卻清晰地體現出了舊社會的黑暗。就因為利益,讓一個活人像牲口一樣失去自己生的權利,活的余地。這讓我想起了《家》中的鳴鳳,她就是因為利益被迫變成了交易對象,此書中的鳴鳳就是被“吃掉”的。
回歸正題。書中的瘋子非常害怕被吃掉,所以,在他眼里每一個人都是青面獠牙的,在他所看到的書中,全部都是“吃人,吃人“。這個人還認為所有人都想要吃掉他,甚至認為他的哥哥也要把他吃掉。如此,我感覺他想的有些夸張,但不難體現出舊社會的黑暗,混亂,與人吃人的制度,弱肉強食的制度。這里的每一個人都帶著一副假面具,而那個瘋子所看到可能才是每一個人最真實的一面。
現在,人吃人的現象還是有一些的,希望,人吃人的狀況會永遠消失。
狂人日記2000字讀后感篇12
都說魯迅的文字像一把手術刀,褪去人的皮肉,只留下血淋淋的真相。卻也像霹靂驚雷,將萎靡的思想劈的焦糊,直擊靈魂。我在讀完這些不加修飾的文字后,感到了蒼涼的味道。
作者塑造出狂人這一形象,借瘋子的口道出當時可悲的社會。瘋子原本就是孤獨的,他與大部分人不一樣,所以那些相同的大部分人就認為瘋子是不對的,是錯的。我認為狂人雖被定義成瘋子,可他確是那個時代少有的清醒人。他只是沒有邏輯思維,但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被時間證明了是正確的。他的家人一見他就關上房門唯恐避之不及;到被勸告的不能再吃人的人們惱羞成怒;最后狂人自己都是一個吃過人的人。至始至終,狂人都是孤獨而又無人理解的。何其悲哀。像一個被關在屋子里的人竭力的呼喊,可所有的聲音都被關得死死的,一絲都掙脫不出去。最終只能被沉重的房梁淹沒。
整篇文章向人們傳達的信息是當時封建社會的禍害。吃人的人打著仁義道德的旗號做著喪失良知與禽獸一般的事。作者舉了年代久遠的兩個例子來展示人性的真相,道德禮儀流毒之深。狂人努力的對身邊的人勸告,但是沒有一個人聽進去。有些人不知道他們做的是錯的,有些人知道卻不以為然。覺得沒有必要在自己這一代改變,向自己的祖祖輩輩抗爭。他們都在吞噬著尚未涉世的孩子,腐蝕著有清晰思想的人們。雖然無知,卻依然是泯滅人性。即便如此狂人還是抱有無可奈何的心態。讓那個時代的人們不再吃人等于是讓他們忤逆自己的父母,挑戰傳統。他們愚昧,所以可憐。狂人的父親兄長也是吃人的一員,被自己的骨肉血親殘害是更令他無奈又憤慨的吧。
正如魯迅所寫的那樣,有人抗爭過,卻都被所謂正義的人們扣上瘋子的帽子,無家可歸無人可依,最終自我了結。連狂人自己都不免吃過他妹妹的肉,而當他了解這點的時候正是他“清醒”了的時候。這一代的人已經被同化了,他相信未來是容不下吃人的人,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于孩子。卻已有孩子被他們父母深入骨髓的病態思想所影響,未來怎樣還猶未可知。結尾的那句“救救孩子”包含了魯迅對那個社會多少的憐憫,令人悲嘆!
狂人日記2000字讀后感篇13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小說,雖說號稱,其實文言味道十分濃厚,特別是前面第一部分。但在形式上,卻是已經新了:日記體。這樣的寫法是前所未有的。日記究竟源于哪個年代,我沒有鉆研過,魯迅從哪里學來,也是個謎,但他確實是接受了新的東西的影響了。至于小說還能這樣寫,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然從形式上看,日記體是最靈活多樣的,起碼可以長話長說,段話短說,《狂人日記》中有三則都只有幾句話,長的篇目卻從幾百到一千多字不等。但從情節上看,這篇小說并不引人入勝,反復的都在說生活中那些想吃作者的人的詭異言行,這大概是這篇小說的弊端。這種從不同角度反復寫的方法,對小說可能不太好,對散文,尤其是說理性散文,倒是應該用,使其表達的主題更具有真實性和正確性。
主題上,魯迅表達的內容就是“人吃人”。這個問題實在不是魯迅能解決的,恐怕在人類以后很長時間都不能解決。那么,是不是自古以來都有人吃人的情況發生?答案是肯定的,至于我為什么這么肯定,我想,只要肯想一想,答案都是很明白清楚的。當然,這是人類歷史發展中必然存在的問題,或許在今后一百年左右可以實現人不再吃人,也或許出于人的惡的本性,永遠都沒法解決。而對于當時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這種社會剝削現象卻越演越烈,以至于百姓已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國家也處于累卵之際,因此,魯迅的揭露是必須的、時不我待的。后來的歷史證明,魯迅是對的,因為除了魯迅,很多人也已經覺醒,并投身于革命,誓要打破舊世界,建立新世界,最后在偉大的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新中國。這樣勇敢的吶喊,還不夠偉大嗎?
歷史上很多時代都需要這樣的吶喊,要是沒有,悲劇會一代接著一代上演。封建社會的三千年,總的是沒有改變本質的,所以魯迅說“我明白了。這是他們娘老子教的!”
歷史上也確實有人吃人的記載,《本草拾遺》中記有人肉可以治療癆病,《左傳》里有易子而食的典故,講更古老時代的《封神演義》里明明也寫了吃人肉餅的事,春秋那個叫易牙的人,居然把自己的兒子蒸了獻給齊恒公……1907年被殺的革命者徐錫麟,居然被親兵挖出心肝炒食,想一想,渾身顫抖,說不出的.難受。
在這小說里,人吃人是不分親疏遠近的,即便是親弟兄,也是要吃的,就連動物,能吃到一部分,也會跟著成為幫兇,比如趙家的狗。魯迅的思考,是極其徹底的,就連“自己”,也可能在無意之中,吃過了幾片人肉,還吃了四千年了。
最后,他還是大聲疾呼:“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這便是魯迅的情真意切了。
狂人日記2000字讀后感篇14
魯迅筆下的狂人可謂令人印象深刻。這樣的人如果放在現實中,絕對會是人們眼中的瘋子。然而,當我們仔細品讀時,卻是發現了一些更深的東西。下面來說說我讀完以后的感受,也許并不準確,只是我一家之言而已。
《狂人日記》中主人公(下文以狂人出現)在日記中寫到自己不見月亮三十多年,在現實中顯然不可能。而這些別人眼中的瘋言瘋語在這里卻是狂人精神醒悟的象征,也是文中其狂之開始。而對于趙家的狗看他兩眼感到害怕,表明他生活在這種恐慌之中。
在世人眼里,看瘋子的眼光自然會有一些異樣,無疑狂人正是眾人眼中的瘋子。主人公在癡狂狀態下,覺得周圍的人甚至趙家的狗看自己的眼神也是惡狠狠的,仿佛要把自己吃了。事實當然不會是其他人要把他吃了,別人要吃他只不過是他的一種在顛狂狀態下的臆想而已。但若真的把這當作一種臆想,那便是真的在看瘋子的日記了。在我看來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禮教制度的毒害下,人們心理扭曲,卻還要對下一代灌輸封建理念,將下一代埋葬在這吃人的封建禮教之中。
而在這樣幾乎人人都被封建禮教吃掉的社會中,被封建禮教毒害得太深的人們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們拉進吃人的圈子。民眾的愚昧更是在對孝子應割肉煮了請生病的爺娘吃上體現出來。可以說實際上主人公發狂的階段是他短暫的從封建禮教中醒悟過來的時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語,在當時只被人誤解為是發瘋是所說的瘋言瘋語。事實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時,他心里正苦澀的吟著“世人笑我太癡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許是預料到自己在短暫的醒悟后,終于還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禮教所吞沒,于是他在自己被吞沒前的最后一篇日記中發出了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喚。作者借狂人的日記,借其狂的狀態呼喚著被封建禮教所毒害的人們的人性的回歸。那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正是還未被封建禮教毒害的赤子。他們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在這樣現實與想象相交融的日記里,魯迅先生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和獨特發現。這樣的理解我或許達不到,我僅能借助先生的視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歷史。
狂人日記2000字讀后感篇15
《狂人日記》這是一篇白話小說,最初發表于1918年5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從“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而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一篇小說。
作品通過狂人的形象,尖銳的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為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這個社會多么的無情和殘酷,不顧親情,什么都不顧。聯系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背景,可見當時真實的社會,就像書中所描繪的那樣:人吃人,殘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樣,毫無反抗之力。人們除了被折磨,就是站起來反抗,可是國人的心都早已沉睡。于是,魯迅便拿起手中的筆,寫出如《狂人日記》一般的文章來喚醒國人的心,使中華民族站起來,奮起反抗。
整篇小說讀完,給人一種扼腕嘆息的感慨,魯迅的小說真是對現實的批判到了極致。作品構思巧妙,語言直白簡潔,故事內容發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小說的思想性很高,非常值得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