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
寫讀后感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所閱讀的內容,同時也能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1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毯》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后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郁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郁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傷心又如何,活下去才是正道。
《我與地壇》這本書的寫的人想必所有人都知道,他就是史鐵生。他是一個不幸的人,因為他雙腿殘廢,后來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癥,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同時,他也是一個幸運的的人,如果換作其他人,也許早已放棄生的希望,而史鐵生沒有這么做,他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堅持寫作。他說自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
寫的人在這種情形下寫出的文章,代表了此時此刻寫的人心中真實的想法。文章之中,寫的人描寫了在古園中發生的事、見到的人,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寫的人講述了自己心中最樸實的想法,以及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對生命的理解。
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惜生命,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尊重生命,我們的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假若我們不尊重,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就對不起你的父母,更對不起你自己!史鐵生雖然十分的不幸,但是他知道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他選擇了堅強的活了下去,寫出了多部作品,令人敬佩。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2
時光飛逝,當我重重的放下《我與地壇》時,想起其中一段描寫史鐵生失去雙腿之后,艱難的生活下去的時候,我的感觸很深。
一個失去雙腿,下半生只能靠輪椅移動的人,能繼續堅持活下去,并且還出版了多本書、散文集,這無疑是一個令人震撼的人。我想到了自己,史鐵生先生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堅持到底,我想,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放棄,不努力。這使我想到了很多人。司馬遷、海倫·凱勒、張海迪,還有那些偉人們。他們同樣是令人敬佩的。他們和普通人不同,但做出了普通人無法做出的事。他們沒有自暴自棄,他們沒有破罐子破摔,他們選擇了與坎坷的命運斗爭,他們選擇了與上帝安排的命運對抗,他們選擇了常人不會選擇的堅難困苦。他們想過放棄,想過不努力。可他們摒棄了這些想法,最后走上了新的道路,走向了成功、輝煌和燦爛的人生。他們雖然天生比我們差,但他們最終的成就卻比我們強。為什么?因為他們勇于拼搏、勇于抗爭、勇于奮斗。他們雖然體質弱,但真正強大的是他們心中的勇氣與力量。他們積極向上,他們頑強拼搏,他們被載入史冊,成為一塊塊里程碑。你說,我們和他們有什么不同?可以說,你體質比他們強,但是你創造出來的奇跡遠遠比不上他們曾經的輝煌。
如果你想放棄,想不努力了,那么請看看他們。他們這一塊塊里程碑,就會成為你前進的動力和目標與希望。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3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于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識的偉人。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堅強,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的覺悟,但我們需要做我們可以卻偷懶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幾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舍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么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4
史鐵生在他年輕時便遭遇了不幸,只得在輪椅上度過余生,地壇也是不幸的公園,荒蕪得如一片野地,無人問津。
但是,史鐵生并沒有因此而放棄,雖然他不停的想關于死的事,但最終,地壇與母愛喚醒了他,在一次又一次與心靈中的死亡斗爭后,他最終決定活下去。他在地壇里思考人生,思考著母愛。“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但人總歸要活著,上帝給予我們生的機會,就必須活下去,無論命運如何,都要珍視這份生的機會,好好譜寫人生。
面對人生的苦難,有的人選擇了積極面對,有的人卻選擇了消極的逃避。古希臘荷馬雖雙目失明,但仍吟出《伊利亞德》和《奧特賽》;貝多芬雙耳失聰,但萊茵河畔仍飄響著《歡樂頌》荷蘭畫家梵高雖精神分裂度過了短暫的一生,但是他筆下《向日葵》仍唱響生命的贊歌。歷經磨難雖是不幸,但是只要能度過這道坎,不幸也就成為了人生的墊腳石,偉人們成功就是他們能將這坎坷作為人生財富,而更多的人卻倒在了困難面前。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愛他的母親,“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史鐵生遭遇了不幸,但他的母親是理解他,愛他的,自己心里承受著更重的痛苦,也為他的兒子著想,也要安慰她,時間晚了,他也會帶著年邁的身體到地壇中來找我。
每個人的母親都是如此,都對我們給予了無限的愛,但是我們從來都沒有為他們著想,母親叮囑我們好好學習卻當做耳旁風,告誡我們不做不該做的事卻不在意,當他知道我們成績退步,犯了錯誤后的自責卻從未被我們發現。從來都是母親為孩子卻沒有孩子為母親著想。
母愛是平凡的,是無私的,我們都馬上長大成人我們也應該多為父母著想。
人生路漫漫,有艱辛有汗水也有關愛,我們要譜寫自己的人生,體會這些關愛,積累磨練的財富,活出精彩。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5
等史鐵生活到他最狂妄的年紀時,老天卻帶走了他的雙腿。使他后半生不得不坐在輪椅上,他絕望過、憤怒過,但最后依然好好的活了下來,沒有放棄希望。
史鐵生缺少了雙腿,他參透了更多東西,我覺得他說的?與我想的起了共鳴。若世上都是完整的人,每個人都長得一模一樣,這個世界將毫無生機可言。然而,上帝造出了千千萬萬個人,每個人都不一樣。這當中必能排出個好壞來,而總得有一些人有著壞模樣,這樣壞模樣的人才能反襯好模樣的人。人因為每個人不同,審判一個人的標準也有所變化,并不注意人們的外表了,而是注重他們的內心。而史鐵生就是“不完整”的人,他比正常人缺了雙腳,顯出他與別人不一樣,他的聰慧、質樸、有毅力才被表現出來。
但是,你先天差,后天就一定差嗎?并不是,先天的從你來到這個世上你的父母就已經替你決定好了,你不能再改變它。你所能做的就是,改變后天的,比那些先天比你好的人更努力的學習、勞動、工作,來彌補先天的不足。?你比別人愚鈍,那就刻苦練習;你比別人急躁,那就多讀書,培養耐性;你比別人少了許多許多,那就比別人努力少的這么多倍。
可怕的是那些天資比你好的?,可后天還比你努力的人。所以,趁著些天資比你好的人偷懶的時候,快去努力吧!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6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毯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后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郁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郁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傷心又如何,活下去才是正道。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7
散文記敘了作者從青年到中年時自我以往經歷過的一些事。他先講了那座令自我畢生難忘的“伴侶”——地壇。這是座被棄廢的古園,作者的家就在旁邊。作者總是認為這是一種緣分——地壇等著自我出生,又等到自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時猛地殘廢了雙腿。
殘廢對作者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在那段陰暗的日子里,地壇成了作者第二個家。作者經常在地壇里苦思冥想,自我為什么要出生已頹廢到極點的作者甚至想過死。之后,作者又想通了關于出生的問題,他安心下來,不再為生和死煩惱。
接下來就是怎樣活的生存問題了,作者又天天去地壇,在老樹下或荒草或頹墻旁,去默坐,去呆想,去窺看自我的靈魂。常常一坐,作者就坐了好多個時辰。那段時間,作者的母親變得十分痛苦。她明白把作者悶在家里結果會更糟,可又擔心作者獨自一人在地壇里想些什么。有一次,作者發現忘帶了什么東西,又回到到家。作者發現母親依舊是一副送自我走得動作。只是,那時作者并沒有發現母親的痛苦與煎熬。等到母親逝世后,作者才從母親的一句話中體會到:“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作者最終明白,這句話其實是母親的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可惜,這時母親已永遠離開了作者。
在后面的時間里,作者又先先后后地遇到了一些人。每遇到一個人,作者都有不一樣的感觸。在這漫長的期間里,作者又想到了生存問題。于是,他開始動手寫作。在他正寫得熱火朝天時,他卻又想到死的問題。一個朋友對作者說:“你不能死,還得寫呢,還有好多好作品等著你去寫呢。”因為這句話,作者又想通了問題。他又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史鐵生這場經歷真是令我印象深刻,他在絕望中自暴自棄,之后又醒悟過來。看似簡單的過程卻給作者帶來了無限的煩惱和痛苦。作者身上那股永不言敗的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8
其實本來對這片文章感情不重,覺得只是寫了些一個殘疾的人對于生活無助時,心靈上的依靠,只是心里的一種宣泄,沒有什么特別的,當然這只是我是片面想法,并不是全對的,但至少我剛開始讀這篇文章時是這樣的,而且我覺得文章的語句沒有多大特別的,大都都的比較通俗的。后來慢慢讀完全文,細細品味其實這篇看似平淡無奇的文章卻蘊涵著許多的哲理。比如文章從“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在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感情和意蘊。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這段文章是我最喜歡的,也是我認為這篇文章的亮點,這使我開始慢慢了解作者的心情對于生活他并不氣餒,并不沮喪,他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樂趣,他用屬于他的方式來讓自己充滿生的情趣。他鮮明得闡述了自己對于生活、人生的看法。告訴我們生活不是一種方程式,是每天變化的。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凄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宿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的時候,已經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著,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著,無論上天注定了什么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么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有時,確如無言的好,寧可“怒目望著”“一聲不吭”。這是經過了太多的苦楚,而后的無言。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后,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象一出戲,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種角色,“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人世“有時候是輕松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郁苦悶的,有時候優哉游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面對它,并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著是為了什么,為了什么而活著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說盡,有些事“一旦成了語言,不再是它們了”,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一種人世無常,無奈的美,聊以慰藉,是安慰,也是“墳墓”(無法回避的死亡)。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臨則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從降臨之時就走向了死亡,或許有一天“跑出來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許不必想,自然而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秘、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9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一篇散文,描寫的是作者人生中最失意、最低落的階段。讀完這篇文章后,最讓我感動的是那偉大的母愛。
作者的母親是平凡的,她像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疼愛自己的孩子,當作者發瘋一樣離開家時她內心十分擔憂,當作者忽然截癱時她情愿替兒子受苦……
但是,她又是不平凡的,當自己的兒子天天獨自往地壇跑時,她沒有上前攔住,也沒有要求兒子和她一起去,而是由著他做任何決定。她不是不愛自己的兒子,而是以另一種最苦最難的方式愛著。當他為兒子準備的時候,她多想問問兒子去地壇做什么,讓兒子也為她想一想。但是她沒有,她給了兒子最大的自由,讓他去自由安排未來的日子,給他獨處的時間,自己卻在家中承擔了太多太多的苦難。而做兒子的也真的沒有為母親想過仍舊每天去那個荒僻的院子,回來后不說一句話。
在擔心時,她也會去地壇尋找兒子的身影。在院子中繞了一圈又一圈,步履蹣跚,而作者卻在茂密的樹叢中,決意不去喊她,只是暗暗地看著她茫然而又急迫的神情。不管他是出于長大了的倔強還是羞澀,留給作者的都只有痛悔。直到母親逝世之后,他才開始反省,逐漸意識到,母親為了在這么大的院子中找到自己的兒子,曾經走過多少焦灼的路。園中不單單是處處有過作者的車轍,有過他的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
因此,當我們真正頓悟一切的時候,往往是一切都來不及補救的時候。現在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親?有誰問過自己母親的喜好?當我們向母親要錢為好友買生日禮物時,有誰為自己母親買過生日禮物?可能大多數人會難為情,羞澀而不敢。但是,勇敢去做吧,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的羞澀而讓自己后悔一生。
所以,趁著我們還年輕,母親身體還硬朗,多陪一陪自己的母親,攜母親的手上街,為母親唱歌,記住母她的生日,給她一個驚喜,讓母親的人生歷程中有我們陪伴她一起走過的足跡。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10
暑假里,讀大學的表哥借給我一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讓我度過了一個充滿了感動的暑假。史鐵生是一位堅強的殘疾作家,然而在他背后有位更偉大的母親卻很少有人知道。不經意間,眼前總會浮現出這樣一組鏡頭:史鐵生狠命地捶打自己兩條失去知覺的腿,對他的母親吼:“我活著有什么勁!”母親撲過去抓住史的手,忍住哭聲說:“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包含了做母親的對兒子多少深情,哭出了多少對生命的無奈,又說出了多少母親的堅強!可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在一個秋天永遠離開了史鐵生,彌留之際牽掛的依舊是”我那有病的兒子……“隱隱約約地,有一種痛自心底浮起。我想那個傷感的秋,已經存活在史鐵生心中,植根在成長的足跡里了。我常常一遍遍想象史鐵生母親生前對兒子的不舍與眷念,一遍遍想起我那體弱多病的堅強的母親,是她每日起床時的咳嗽叫醒了太陽,是她每天燃起的油燈送走了月亮……母愛是那樣飽滿、豐潤,而又是那樣的瑣碎,婆婆媽媽。母愛的感覺就好比喝茶,一口一口地品嘗,回味無窮。當秋日悄悄的來臨時,母親,請注意身體,女兒在心里為你祈禱,如果你感受得到,那滿樹的紅葉就是我對您的愛和牽掛。
我與地壇讀后感附加資料:史鐵生,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東城區王大人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已清華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陜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后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11
作者在寫這篇作品前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也沒有的時候走進了地壇,從此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15年后,執筆寫下了這篇文章。
文章節選二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感悟。
在史鐵生筆下的地壇——荒涼但并不衰敗,看第5段小蟲的描寫,小蟲雖小,而且身處荒蕪之地,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而活著,在眼前霎時出現生動的畫面,展現了小蟲們頑強的生命力。史鐵生觀察之仔細令人難以想象,紙上的昆蟲,在他的筆下都賦予了生命,我想這也是作者對生命思考的一種體現吧。
在第一部分中,地壇似乎和作者很有緣分,不僅生活在地壇附近而且它是作者病后理想的傾訴對象。“它像是等我而來”,作者說,發出了命運不由己的感慨,結合上下文,地壇已經成為作者的精神家園和靈魂依托。
作者在地壇中,想著生、死,最后終于得出解答:“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日子,”“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是的生命不過就是如此變更交替,生是希望的復燃;智者只會把人生之死當作最大的冒險。我們應該怎樣的活下去?為什么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平?誰能幫助我們改變命運呢?我們只能靠自己。當一個人能夠豁達的面對死亡的時候,能夠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當然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
文章第二部分是對已故母親的緬懷,第二部分的文字描寫細膩,字里行間卻都透露著淡淡的憂傷,自責。
在第二部分的第三段,作者描寫道:“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場面!母親在想什么?安慰?禱告?擔憂?……?母親為兒子想了這么多,可惜兒子卻渾然不覺。由此不覺聯想到以前語文老師問我們,當我們的母親為我們端來一杯牛奶或一盤水果時,誰會想到這就是偉大的母愛,誰會深情地道一聲謝謝呢?很遺憾,沒有人做到,我也慚愧萬分,因此在往后都倍加注意了。
第二部分4、5段寫以小說發表回報母親,有哪一位母親不為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驕傲?這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而當一個本能為你自豪的最親親人不在了,心里是何等的失落?史鐵生這時才真正理解了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在整個第二部分中,都貫穿強烈的痛悔和自責,這個由于男孩子的羞澀與倔強,在深深自責的同時告戒年輕人。
“多少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圓中不單是處處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與前文呼應,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在母親生命中的重要性,這就是對“母愛”最好的詮釋。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12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是作者發給人生的一封感謝信,他試圖通過這次寫作來回顧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雙腿殘廢之后,那段艱難的歲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運的人,當時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二十出頭的青年,意氣風發,正是大展才華,揮灑青春的年紀,就這樣癱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內心的憤慨與寂寥是常人無法體會的,于是他暴戾,陰郁。
然而,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克制自己,于是他遇到了地壇,也可以說是地壇找到了他,亙古不變的景象轉化為內心的震撼,遍地的蕭條,卻讓內心孤獨的他找到了心靈的家園,于是他愛上了這里,這里的一切仿佛是專門為他設計的,寧靜,空曠,沒有人來打攪,他可以靜靜的坐在那,抑或看書抑或發呆,于是,先前的躁動便被地壇這寬宏的大氣所吞噬,可以說,這使心靈的沉淀。
可嘆的是,作者忘記了,他不是棄兒,在他痛苦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年輕卻飽受苦難的兒子,行動不方便,內心暴動,煩躁,卻偏偏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為母親,怎能不擔心,但只能待在房間干等,內心的煎熬卻在激烈的進行,她沒有錯,但此刻卻在默默忍受兒子給自己的懲罰,母愛是寬容的,兒子的安全才是她現在最擔心的。
回憶過往,當年那個自暴自棄的少年已經長大,于是他緬懷著那段時光,在那艱難歲月中對生命的理解,以及母親給予的關愛與啟發,地壇里他自省,彌漫著濃郁的人生況味,但那只說明過去,現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13
史鐵生,一位十分特殊的作家。他雙腿癱瘓,也曾想過“我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吧”,可他所寫的每一個字都透出了一種信念——樂觀。
在《我與地壇》中,史鐵生寫了他在地壇的所見所聞,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與那位長跑家的故事。長跑家是史鐵生的朋友,用史鐵生的話說,他是天賦異稟的。因_出言不慎坐了幾年牢,待出獄后,他開始追逐夢想。可命運總愛跟人開玩笑,他想著出名,第一次失之交臂,他仍微笑面對,更加刻苦地訓練。有其一必有其二,一次、兩次,他始終離夢想只有一步之遙。命運仿佛就是要捉弄他,可即使這樣,他與史鐵生始終互相鼓勵,以一種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面對一次次的失敗。
正是這樣一件事,令我心中有了很大的觸動:或許只有樂觀地面對生活,生活才會樂觀地面對你吧。讀完了《我與地壇》,抬起頭的那一刻,世界似乎明亮了。眼里不再充斥著悲傷,周圍的一切仿佛都已抹掉了眼淚,重新綻放出笑容。可是,真正把樂觀刻骨銘心的,又有多少呢?
在生活中,人們往往對生活有許多抱怨,每個人都在抱怨著上天的不公。可是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會成為他人羨慕的對象,我們又何必去抱怨呢?回想自己在考不好時,總在抱怨試卷好難,抱怨為什么老師改得這么嚴,心中的負能量積壓著,總在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可卻從未想過:這次沒有考好,我更要努力學,下次才能考得更好。正因為這樣缺少“樂觀”,我始終無法提高自己。
我漸漸地明白了史鐵生所說的“時刻記著自己是幸運的。”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不要為冬天而哭泣,要為春天的到來而欣喜。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14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于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
讓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15
文學家們評論過,就算全年只有《我與地壇》的發表,中國的文壇也不會寂寞。因為這是一片感悟生命的散文。
作者是在奈何橋上感悟過生與死的,但最終拒絕了死神的邀請。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后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給過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造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森林里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才有了今天文壇上的史鐵生。
令人惋惜的是,有許多森林曾經無畏地消失,只有樹樁上圈圈年輪在訴說著莫可名狀的痛苦。
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這樣敘述自己的心情:“榮譽和地位是個障礙。過分的懷才不遇,會使藝術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連才能也發揮不了。反過來,聲譽又能成為影響發揮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輩子保持‘名譽市民’資格的話,那么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從所有名譽中擺脫出來,讓我自由。”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氣管自殺的形式離開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遺書。但他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這只是其中的一例罷了。法國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諾·拉臘的住宅里響起了沉悶的槍聲;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陪伴著他的亨里特·福格同歸于盡;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則和他的妻子一起自殺……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16
為什么在真正失去后才會懂得母親的辛勞?為什么不抓住當時的美好?為什么在無法挽回后才會嘗試思考?作者史鐵生已經告訴我們,他的痛悔,他的自責,難道我們要重蹈覆轍?我的答案是“不”。
剛開始,作者認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但事實相反,他很幸福,他有一個愛他、會照顧他、時時刻刻關心他的母親。而他的母親,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兒子雙腿癱瘓,情緒低落,脾氣暴躁,自己心里不好受,但是為了兒子,她撐起了整個家。可是,當時的作者全然不知。這里讓我看得有些心酸,覺得作者實在是太不懂事了,一點也不理解母親,還跟她唱反調。但是仔細想想,現在的我們與當時的作者不都一樣嗎,一點也不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一次次的爭吵,一次次的傷害了母親的心,但母親還是與從前那樣對待你、愛護你、關心你。母親的無私、包容令人欽佩,那我們的自私、一意孤行呢?
母親永遠的走了,再也不回來了,這才引發了作者的思考,漸漸懂得了母親的辛勞。可現在,一切都已經追悔莫及,只是痛悔,只是自責,留下的只是空空的床,空空的房······
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現在的美好。我們要珍惜母愛,回報母愛!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17
時光飛逝,當我重重的放下《我與地壇》時,想起其中一段描寫史鐵生失去雙腿之后,艱難的生活下去的時候,我的感觸很深。
一個失去雙腿,下半生只能靠輪椅移動的人,能繼續堅持活下去,并且還出版了多本書、散文集,這無疑是一個令人震撼的人。我想到了自己,史鐵生先生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堅持到底,我想,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放棄,不努力。這使我想到了很多人。司馬遷、海倫·凱勒、張海迪,還有那些偉人們。他們同樣是令人敬佩的。他們和普通人不同,但做出了普通人無法做出的事。他們沒有自暴自棄,他們沒有破罐子破摔,他們選擇了與坎坷的命運斗爭,他們選擇了與上帝安排的命運對抗,他們選擇了常人不會選擇的堅難困苦。他們想過放棄,想過不努力。可他們摒棄了這些想法,最后走上了新的道路,走向了成功、輝煌和燦爛的人生。他們雖然天生比我們差,但他們最終的成就卻比我們強。為什么?因為他們勇于拼搏、勇于抗爭、勇于奮斗。他們雖然體質弱,但真正強大的是他們心中的勇氣與力量。他們積極向上,他們頑強拼搏,他們被載入史冊,成為一塊塊里程碑。你說,我們和他們有什么不同?可以說,你體質比他們強,但是你創造出來的奇跡遠遠比不上他們曾經的輝煌。
如果你想放棄,想不努力了,那么請看看他們。他們這一塊塊里程碑,就會成為你前進的動力和目標與希望。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18
初次讀了《我與地壇》這部書,我被史鐵生那樸實無華的文筆和如此崎嶇坎坷的命運驚呆了,他年輕時的倔強,沖動完完全全與現在生活中的我十分地相似。
他在二十歲時就失去雙腿,面對迷茫的生活與自己現在如此的不幸,看著在地壇公園來來往往的行人,看看他們健全的雙腿,再看看自己那將陪伴自己終身的輪椅,心中的憤怒與宣泄世界對自己的不公是可以理解。但是在回來看看我,我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家庭環境,負責的父母……我有什么理由宣泄自己的不滿呢對于史鐵生來講,我連發脾氣的資格都沒有。史鐵生的命運仔細想想也是一種幸運:他有著一個“活生生”的地壇朋友,時時都與他談心,還像書中所說“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他還有一個辛勤的母親,往往在他絕望之際把他從生死線上拉回來。總是默默的承受著史鐵生的暴怒無常與倔強,她強人自己的病痛,為了自己兒女的美好未來生活含辛茹苦。
不論做什么,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著,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謂“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持著,無私地奉獻著,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19
我與史鐵生共同走進了地壇,它剝蝕的琉璃,淡褪的朱紅,坍圮的高墻和散落的玉砌雕欄絲毫沒有遮住地壇的光輝,地壇露出了它的本質:老柏樹愈見蒼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蕩。地壇洗盡了鉛華,顯出樸質與簡約。于是,一個失意的人就搖著輪椅進入了一個廢棄的園子。
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從蜂兒、螞蟻、瓢蟲、露水中我仿佛嗅到了生命的氣息,纖細弱小的身體卻蘊藏著無盡的生機。我想,人生也如同這園子一般,可以貧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個人若是被命運擊垮了,那么他豈不是連這些細小的生物都不如?
史鐵生在園子里思考著死與怎樣活的問題。最后他終于想通了: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而我們生存,就要實現我們的價值,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到豐富的世界去。
母親對史鐵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激勵。可以說,園子是用自己的胸懷包容著作者,母親是用愛包容著作者,“有過我和車轍的地方也都有母親的腳印,”這是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
一個鮮活靈動的繽紛的世界,不僅讓史鐵生感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著,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作為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從人類和宇宙的整體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我常常想支撐著史鐵生以殘疾的身軀活下去的力量是什么,感恩,感恩母親,感恩生命也許是最好的答案。《我與地壇》表現的對生命的理解,值得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去思考。
我與地壇簡短讀后感篇20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是作者發給人生的一封感激信,他試圖經過這次寫作來回顧自我以往的生活,尤其是雙腿殘廢之后,那段艱難的歲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運的人,當時的情景很容易就能夠聯想到,二十出頭的青年,意氣風發,正是大展才華,揮灑青春的年紀,就這樣癱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內心的憤慨與寂寥是常人無法體會的,于是他暴戾,陰郁。
然而,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克制自我,于是他遇到了地壇,也能夠說是地壇找到了他,亙古不變的景象轉化為內心的震撼,遍地的蕭條,卻讓內心孤獨的他找到了心靈的家園,于是他愛上了那里,那里的一切仿佛是專門為他設計的,寧靜,空曠,沒有人來打攪,他能夠靜靜的坐在那,抑或看書抑或發呆,于是,先前的躁動便被地壇這寬宏的大氣所吞噬,能夠說,這使心靈的沉淀。
可嘆的是,作者忘記了,他不是棄兒,在他痛苦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年輕卻飽受苦難的兒子,行動不方便,內心暴動,煩躁,卻偏偏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為母親,怎能不擔心,但只能待在房間干等,內心的煎熬卻在激烈的進行,她沒有錯,但此刻卻在默默忍受兒子給自我的懲罰,母愛是寬容的,兒子的安全才是她此刻最擔心的。
回憶過往,當年那個自暴自棄的少年已經長大,于是他緬懷著那段時光,在那艱難歲月中對生命的理解,以及母親給予的關愛與啟發,地壇里他自省,彌漫著濃郁的人生況味,但那只說明過去,此刻,作者有了自我的理解:幸福之路永遠掌握在自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