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有關作文
小時候,我最難忘的是奶奶熬的臘八粥。看著奶奶準備各種食材,有大米、紅米、糯米、黃豆,加上芋頭,再放上紅砂糖,我就像她的“小尾巴”跟前跟后,問這問那,“奶奶這是什么?”“我的孫兒,是黃豆啊!”奶奶一遍說著一遍用勺在鍋里攪著。“奶奶這又是什么?”“乖孫兒,是紅糖啊!”“哇!食物的種類可真多!”“對呀!”奶奶不緊不慢地遍攪遍說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圍著奶奶,嘴里也一遍一遍重復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臘八粥,香軟、甜
我稍長大些時,成了媽媽為我們熬臘八粥。前一天晚上媽媽就把做粥的各種食材準備齊全,大米、糯米、玉米、蓮子、黃豆、花生米、紅棗等等,洗好放在鍋里泡著,一早就起床熬粥。鍋里飄散過來的粥香味漸漸地溢滿在家里的各個角落,絲絲香甜,繚繚繞繞,沁人心脾,我閉著眼輕輕地吸著香氣。
看著媽媽用心熬成的粥,白色的大米粒晶瑩透亮,圓圓黃豆和玉米金黃燦爛,臘八粥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和顏色,我總是舍不得把它一氣喝完,而是一小口小一口地慢慢喝、細細品。媽媽慈愛地、笑盈盈地看著我,我童年臘八節就是在臘八粥和著媽媽厚重的愛中過來的。
在我的記憶中,每頓飯第一碗媽媽總是先給奶奶端上桌,然后就是爸爸和我。這一年的臘八節,原本爸爸說好和我們一起過的,但臨時工作有安排不能按時回家了,聽到后,媽媽先是一愣,臉色暗淡了,隨后立馬又調整自己的情緒,安頓我和奶奶吃飯、休息。我都睡了,朦朦朧朧中聞到了香甜的.臘八粥味。我推開門,朝亮著燈的地方看去,餐桌旁,爸爸正端著碗一口一口喝著粥,“工作再忙也要按時吃飯啊!”“沒事,這么晚了,你也要早點休息!辛苦你了!”是啊,我的爸爸工作很忙,很少在家,家里的一切重擔都落在媽媽一人肩上。她上孝敬婆婆,下關愛兒女,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后,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媽媽沉甸甸的愛在我的脊髓里越積淀越深厚。現在媽媽有了白發,皺紋爬上了額頭,走路也不再像從前那樣輕快。
今天,媽媽依然還在為家里熬著臘八粥,熱氣騰騰、香氣飄繞,濃香濃香的,細細品味,慢慢回味,今天的甜蜜,明天的希望,蘊藏著多少生活的溫馨快樂、幸福甜美。溫暖的滋味和親情的味道在房間里四散開來,緩緩地飄向窗外,飄向遠方。
臘八節有關作文篇2
同學們,昨天是臘八節,你們過了嗎?你們知道臘八節的由來嗎?這一天都做些什么?下面就讓我給大家講講吧!
每年農歷的十二月,我們都叫臘月,十二月初八就是臘八節,稱作臘八,在這一天我們中國人要喝臘八粥,你喝了嗎?昨天早上,我沒有喝臘八粥,是因為時間不夠,媽媽說只吃餃子就可以了。可我知道我們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麥仁、花生、紅棗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比喻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
為什么要叫臘八節呢?為什么要把農歷十二月稱作“臘月”?帶著許多疑問,我從網上查找到了資料。原來,臘祭所拜之神據文獻資料所載有:一為先嗇神,祭神農;二為司嗇神,祭后稷;三為農神,祭古時田官之神;四為郵表畦神,祭始創田間廬舍、開道路、劃疆界的人;五為貓虎神,祭其吃野鼠野獸,保護了禾苗;六為坊神,祭堤防;七為水庸神,祭水溝;八為昆蟲神,祭以免蟲害。共有八種,因此又稱為“臘八”;因為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閑的人們無事可干,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所以把十二月稱作為臘月。
在臘八節里,除了要喝臘八粥以外,還有哪些習俗呢?有祭祀的習俗,從先秦到唐宋,再到明清都要敬神供佛。直到現在,我們都在臘八節里喝臘八粥,做臘八蒜、臘八豆、臘肉、臘腸等;還凍冰冰,這個最有意思了,有的地方家家都要在臘月初七夜,為孩子們“凍冰冰”。在一碗清水里,大人用紅蘿卜、白蘿卜刻成的各種花朵,用芫荽作綠葉,擺在室外窗臺上。第二天清早,如果碗里的冰面凍起了疙瘩,便預兆著來年小麥豐收,表達了勞動人民期望豐收的美好愿望。然后將冰塊從碗里倒出,五顏六色,晶瑩透亮,非常好看。孩子們人手一塊,邊玩邊吸吮。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人們就要采購年貨,年味是越來越足了,告訴我們快要過年了。原來,臘八節的習俗這么多,真是令我大開眼界!
臘八節有關作文篇3
每年過春節吃餃子時,我們都要吃媽媽泡制的臘八醋和臘八蒜。那碧綠碧綠的顏色、辣辣的醋和酸酸的蒜,都會給春節的餃子增添濃濃的北京味。這天,媽媽端出早已準備好的大蒜,讓我和她一起泡臘八蒜。
我們先把大蒜頭掰成小瓣,然后再將小蒜瓣的皮剝開。小蒜瓣的皮真不好剝,勁小了剝不開,勁使大了就會摳破蒜瓣。我們剝了好長時間,慢慢的我熟練多了,不但剝去了外皮,還將薄薄的內膜也剝得干干凈凈。媽媽取來了一只大口瓶讓我把剝好的蒜都裝進去,然后媽媽把醋倒進瓶口,把瓶里的蒜全都沒過后,擰緊瓶蓋,放在背光陽臺上。媽媽說:“等到春節吃餃子時它就會綠了。”
從那天起,我每天都好奇地跑到陽臺去看“它怎么還不綠呢?”我想,今年的臘八蒜一定特別好吃,因為這是我親手剝的。等哥哥春節回來,我一定讓他好好嘗嘗,看看我有多棒!
臘八節有關作文篇4
記得在六年級時,我們的班主任帶著我們過了一個不一樣的臘八節。
這周放學前,班主任拎著兩個大袋子進了教室,面帶微笑地說:“下周一就是臘八節了,我決定大家一起在學校過一個有意義的臘八節!這里有幾袋臘八粥的食材,下面我發給幾名同學帶回家,用水泡好,下周一帶來,在班上煮,還有幾個同學,下周一負責帶鍋……”聽到這番話,同學們的興致一下子高了起來,七嘴八舌地討論下周一的臘八節。而我,被分配到了寫春聯的任務。一放學,我立刻就沖回家,開始練習春聯。
這天是周一,我帶著春聯紙,毛筆,墨汁……去上學了。一進教室,節日的氣氛立刻便向我涌來。裝飾品掛滿了教室,鍋里的臘八粥正冒著熱泡。趁著同學們還沒來,我拿出毛筆和紅紙,開始寫春聯。十分鐘后,我將寫好的春聯貼在門上,頓時,臘八味更濃了。同學們陸陸續續來了,一進教室都會不由自主地嗅嗅鼻子:“嗯,什么味?真香!”接著,每位同學都分到了一碗臘八粥。這時老師進了班,笑道:“同學們,臘八粥好吃嗎?”“好吃!”“那大家想不想看表演呢?”一聽有表演看,同學們又不安定了。“大家安靜一下,表演馬上開始。”話音剛落,兩名主持人便走上講臺,拉開了表演的序幕。朗誦,歌唱,舞蹈,精彩不斷,同學們的興致也不減,手中的臘八粥漸漸涼下來都渾然不知。
兩小時在不經意間便從我們身邊溜走,表演也逐漸到了尾聲,同學們的熱情卻還是那般高漲。這次臘八節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直到現在,我也依然銘記。
臘八節有關作文篇5
我還記得小時候,大人們都害怕過年,進了臘月便開始愁這個年怎么能過得不那么窘迫。那時候不比現在,稱半斤肉都要掐著指頭精打細算,更別提什么臘八節的十八種食材了。奇怪的是我們家卻很神奇,每年的臘八都過得頗有滋味。
在那個與我來說艱難的年代,一碗甜糯可口的臘八粥可謂人間珍饈。初八的前一天我都會很認真地做一天作業,直到夜深的時候媽媽滿意地跟我說聲:“早點睡了,明天給你煮臘八粥吃。”我才用假裝滿不情愿的神色戀戀不舍地收拾好書包爬上床去,偷偷地一個人躲在被窩里樂。一個臘月有三個“八”,初八、十八、二十八,最有盼頭的便是這頭一個臘八了——等了一年的美味終于在這一個深夜過后就要品嘗到,那將是多大的滿足!
哪有那么容易睡著!蜷在被窩里偷偷朝外瞄——家里的三間瓦屋除了中間的廳堂和東房爺爺住,我和爸媽一家三口便是擠在西房了,大大小小的事都在這個小房間里完成:媽媽在四音桌上教我寫字、看爸爸就著房門后用一塊木頭給我做槍、床前面紅漆木踏板旁圈一個藤扁喂養十幾只黃嫩嫩的小雞仔……媽媽為第二天的臘八準備食材也就是在這個紅漆木踏板邊上了——
白天篩揀去了細砂粒的白糯米,用搪瓷面盆盛著;邊上是一只開裂的水瓢,里面有外婆送來的幾把紅皮的花生,這種紅皮花生是外婆親手種出來的,味道很純粹;紅皮花生米里隱約能看到一粒一粒的扁豆,那是秋后媽媽特地盛了在麥地旁的水杉樹下,專為臘月里可以做上三頓臘八粥的,扁豆粒粒飽滿,那是她精挑細選的品種,個大、色潤;中間還夾雜著幾顆黃豆和綠豆;再往邊上看時,那才是整個臘八粥最誘惑我的。
沒有圓潤黃白的蓮子,沒有香甜黏脆的桂圓,沒有酥彈嚼勁的薏米仁,也沒有營養美味的核桃,一只小巧的灰藍色塑料淘籮里各式各樣的豇豆就足以讓我垂涎:個頭的通體黑色的我們叫它“黑豆”,雖然個頭大,但也是這里最不好吃的一種,嚼在嘴里沙沙的沒味;周身通紅的自然就叫“紅豆”,有韌性,就著一口糯米粥在嘴里煞是可口,不過有時候也會碰到已經壞了的“紅豆”,常常是被蟲蛀了,味道就要差許多;還有米白色的“白豆”,墨紫的“紫豆”,青綠的“青豆”……端上一碗臘八粥,在碗里翻來覆去找的卻是“虎皮豆”。那是豇豆的一種,身體上有暗紅色的斑紋,個頭是細細長長又圓潤飽滿的,不及“黑豆”那樣魁梧,卻也不失曼妙的身姿。倘在碗里發現這樣的“虎皮豆”,于我是極大的幸福!那個年紀就一直固執地認為這是豇豆里最美味的了,現在想起,倒也不知道是真的吃,還是它獨特的相貌使然,到今天媽媽在做臘八粥時還是會不自禁地拿筷子翻找,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糯米要濕了以后慢慢地晾干,黃豆和綠豆得泡個大半天,花生米也需在水里浸小半個晚上,而豇豆則要從前一天晚上泡到第二天,所以媽媽依舊還是要忙活到大半夜。我便是在偷偷瞄開的被窩縫隙里,看媽媽里里外外忙碌的身影漸漸地甜睡進夢鄉,我知道,那臘八的粥,一定會在這初七漸年的靜謐夜晚下,釀得醉人……
而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一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寺僧每日把化緣得來的剩飯曝干,積一年到臘月初八煮粥,供信眾享用,稱為“福壽粥”。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粟等做粥,謂之‘臘八粥’。”從此,民間也稱它為“五味粥”。
古時有些地方,偏僻窮困,民間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加,才加入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或百合等,故又稱為“七寶粥”。
臘八節有關作文篇6
農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后“年味”日漸濃郁起來。在民間,一直流傳著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的習俗。
關于臘八粥的來歷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饑餓和勞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發現,女童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可她家境貧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種的雜糧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幾粒米。姑娘向來慷慨大方,樂于助人,她將每個糧袋子底下所剩無幾的糧食搜羅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種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釋迦牟尼吃了香噴噴的粥后,很快蘇醒過來,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于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后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臘八粥又稱佛粥。每到這一天,寺廟里的僧眾將募化來的齋糧煮成稀飯,來供奉神佛,將佛粥供過之后,再分給窮人食用。后來,臘八粥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南宋詩人陸游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物新。”臘八粥作為民間的吉祥食品相互贈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豐收以及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每年的臘月初八,母親都會給全家人熬一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那時的生活很清苦,沒有太多的東西用于做粥的配料,可是母親卻總會想盡辦法給我們做上熱騰騰的臘八粥。母親把事先煮熟的紅豆、綠豆、花生和淘凈的大米、小米、黏米、芝麻一起倒入大鍋中,蓋上鍋蓋,在灶里架好火。待開鍋后,母親隔一段時間用飯勺攪幾下,防止粘鍋,隨著鍋里咕嘟咕嘟冒起的泡泡,臘八粥的香味頓時溢滿了整個土屋。
手捧著盛滿香噴噴臘八粥的大碗,心里感覺幸福極了。急不可耐地吃上一口,甜甜的粘粘的滑滑的感覺讓我愛不釋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暖和溫馨,給全家人平添了一種過年前的節日氣氛。那時我只是覺得臘八粥好吃,而沒有想得太多,直到之后離開了家,才越發感受到這其中承載著母親太多的辛勞,太多對子女的美好祝愿。
臘八節有關作文篇7
每逢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要向文武大臣賜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要向文武大臣賜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還是佛教的盛大節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煮粥供佛。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還可以增福增壽。所以人們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很多,其中以北京的最為講究,粥里有紅棗、蓮子……總計不下二十種。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在半夜時分開始煮,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你想,這樣復雜能不好喝嗎?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各種花樣,再放在鍋中煮。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一碗粥有這么多知識,中國真不愧是文明大國啊!我真自豪自己是中國人!
臘八節有關作文篇8
我想起小時候經常讀的一首北京童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不禁懷念起了臘八這一個由來已久的漢族傳統節日。
今天我知曉了一個新的說法――據說這天是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的成道之日而被稱為“佛成道節”。老北京人向來把臘八視為“年禧”即將到來的信號。每一次成長總是能夠讓我獲得新知,一如讀書,就算是讀同一個故事,讀同一本書,每一次都是常讀常新。隨時間變化著的不是書里的故事,而是寫書的人還有讀書的人。
臘八節是老北京的名俗節日之一,它也是最接近老北京的生活的一個節日。每一個民俗節日自然是少不了美食佳肴了。大家知道北京人是怎么過臘八節的嗎?首先必不可少的就是臘八粥。臘八粥是由多種食材熬制而成的一種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個人覺得這個名字挺有意思的。臘八粥的種類有很多,從前米糧店一進臘月就將蕓豆、豌豆、小豆、綠豆、小米、大米、高粱米摻雜在一起出售謂之雜豆米、臘八米。然后再加上小棗、栗子之類的干果,熬成粥之后再加上紅、白糖,還有的加上玫瑰、木樨等調料。除此之外,在臘八節這一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放在醋里,置于壇中,從臘月初八封上壇口,放在較暖的屋子里,為了過年吃餃子用。到了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使人忍不住多吃幾個餃子。
我一直都很喜歡首都北京,北京是古老的,同時也是一座煥發美麗青春的古城,如今北京正以一個雄偉、奇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我一直想著有朝一日我一定要親自去一趟北京,看看北京_,故宮,中央電視臺還有萬里長城。不知道何時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呢?努力過好現在的每一個當下,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