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精選作文
如果現在的人能夠按照孔子所說的那樣去要求自己,我相信很多事情是萬萬不能發生的,比如暴力強拆,又比如搶劫,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會發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蔽覀儜攺淖陨碜銎穑徽撋鐣匚皇潜百v,還是高貴,我們都應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越來越和諧、安定,人們的生活才更加幸福安康。
論語精選作文篇2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創始人,被歷代王朝所推崇尊之為“文圣”其儒家學派中心思想為“仁”,提倡以禮治國,尊崇周王朝的禮樂制度,認為只要人人知禮守禮,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社會就會安定,人民就會幸福,思想中的階段劃分被歷代統治者需要并借此來教話人民。
《論語》是我們的經典國學,孔子,相信大家已經婦孺皆知,在學校體育館對面,屹立一尊孔子石像,來來往往相信大家對孔子已有所了解,《論語》中包羅萬象,可以說一個人只要把《論語》讀好。品味其中精華,那么他做人就不會失敗,僅接觸這本書幾天,讓我愛不釋手。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說,在溫習知識時能有所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且不說能有所發現,就說學過的知識可課下你復習了嗎?課下不復習,怎么能有所長進呢?有所進步呢?子曰:“默而知之,學而無厭,何有于我哉!其中學而不厭教導我們努力學習而不厭棄,試問,有誰敢說,我做到了,我們每個人都有厭學的時候,但只要我們堅持,我們會發現書的海洋豐富多彩,便自然而然地做到學而不厭。子曰: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
孔子主張“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習和思考一定要結合起來。如果只做到其中一個方面,那么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孔子主張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無論別人賢與不賢,都要從別人身上認識到自己。不及別人就虛心向他學習。
孔子除了在學習方面使我們受益,在其他方面也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示。在孝順父母方面,孔子主張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五改于父知道,可謂效矣。意在無論父親母親是否健在,都能按照規定的禮節去對待他們。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孔子說假如立定志向仁德總沒有壞處,處在知識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很多青少年甚至不懂“仁”不懂做人,孔子思想主張仁德,安行仁德,便心安,不安行仁德便心不安,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的輕微婉轉地勸止,看到自己心意沒有被聽從,仍然恭敬地觸犯他們,雖有憂愁但不怨恨,這就是孝順父母。《論語》是一本及有益的書。它能教我們如何更好的做人,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孔子的《論語》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孔子是一位偉人,但卻不可以說是完美的人,他的性格中有很多的缺點,比如說他四體不懂,五谷不分。完全沒有勞動經驗。而且他的禮樂制度在很多時候顯得迂腐和不公,如他的思想中的“禮不下世人,刑不上大夫”,其徹底否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權,將人劃分為階段,臣侍君乃天經地義,否定了生命的平等權,所以我們在學習孔子思想時一定要注意他思想的局限性,不要全盤接受。“人不知,而不慍”是一種美德。通過《論語》的這次解讀,我了解了做人的道理,無論做什么事都應該寬宏大量一點,不應該為一點點小事而斤斤計較。
如果世上每個人都學著做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學會做君子,那么生活就會變得更快樂更幸福了。
論語精選作文篇3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后來記成了《論語》。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我們都說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资ト藥Ыo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墩撜Z》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1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
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10分莊嚴。因為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個特別講信念的人。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說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梢姟墩撜Z》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度,是1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追蜃诱且源藖碛绊懰牡茏?。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么叫智?孔子說:“知人”。了解別人,就是智。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么簡單。《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精選作文篇4
作為一名曲阜人,如果不讀論語,可以說是極大的資源浪費。當你忙碌了一整天之后,吃完晚飯,在家里泡上一杯熱茶,拿起論語細細品味,真是一種享受啊!上學時,看著人家背《論語》也跟著背了不少,通過資料書淺顯的弄懂了意思,但當時只是把它當成一種任務而已,從來沒有一種享受的感覺?,F在,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閱歷的增加,感覺《論語》越來越難讀懂了,有時看上一則,會品味半天,感覺還挺有滋味的呢。
對于城市道德的建設,對于個人修養的提高,《論語》都是一本好的“教材”。我們青年人可以從中汲取到很多的營養。下面我就談一下自己的收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參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是一個淡泊為志的人,他不會巧言令色,但是他沒有辜負孔子的期望,他的見解也高出同門一籌。他知道孔子的學問其實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所以他說:“我每天多次的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呢?老師教給我的東西,一些好的傳承,我真的去實踐、去履行了沒有?”現在的青年人究竟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反思呢?“反思能使人進步”,這是誰都知道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如果一個人為別人辦事能夠盡心竭力的話,如果一個人對待朋友能夠言而有信的話,那他的本職工作也肯定能夠做好,本職工作做好了,他在工作中也會得到更多人的賞識和肯定,這對于他是有
利而無害的。我們的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我們的城市需要這樣的人,所以我們要努力使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笨鬃诱f:“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在外要友愛同門,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薄暗茏印庇袃蓪右馑?,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很多人認為應該解釋為前一種,但我覺得也可以是第二種。中國古代老師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兒子一樣。而學生也把老師當作父親來尊敬,師生之間有如父子,過去有“一日從師,終身若父”的情形。這里能體現出一種“尊師重道”的精神。而現在的我們對于“尊師”還不如古代做得好。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尊師”的人。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師,教給我們東西的人,給我們指導和幫助的人,我們都要尊敬??鬃舆€告訴我們,要學會孝敬。而且把“孝”放在第一位,體現了“百善孝為先”的思想。其實,孔子說的很對: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會去愛的人還會去愛別人嗎?還會“泛眾愛”嗎?孔子不光告訴我們在家里怎么做,還告訴我們在外怎樣做:在外要尊重同門,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我們又不得不佩服孔子語言的藝術性,從“內”到“外”,由“近”及“遠”,語言嚴謹而又給人一種層次的美感。我們還可以看出,孔子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孔子是“以德為重”,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我們青年人多讀一下《論語》,對于我們自身修養的提高,對于
我們曲阜“文明道德城市”的建設都是有很大好處的。我會繼續享受我的《論語》之旅。
論語精選作文篇5
君子自古就是被贊頌的對象,他們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潔。一本《論語》讀畢,我對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徹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將食、住視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也堅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對待他人,以溫、良、恭、儉、讓為主,親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實無欺,做事周而不比。貧而樂,富而好禮,獨善其身,兼濟天下,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對國家的熱忱之心吧。古有陶潛范仲淹,今有魯迅李大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對待敵人橫眉冷對,掀起復興的革命。對待民眾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瀾。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為了大義,代眾生所求。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對于自身的修養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為重金而屈服,訥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足恭,為君子所惡。匿怨而友其人,亦為君子所惡。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愛憎分明者,豈不為君子,人而為仁者,豈非君子耶?仁德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君子為仁的代名詞,德是君子的昵稱。與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飯。與之情誼,并不濃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湯。君子如天上北辰,眾星愿共之。
儒家智慧詮釋君子之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當今社會,我們要做到言忠信,行篤敬,這樣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論語精選作文篇6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里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后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于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于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于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弘揚光大,昭示世人!
論語精選作文篇7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边@句話出自《論語》,是我最喜歡的名言之一。每當讀起這些古典名著時,都不禁會贊嘆起瑰麗的中國文化,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些燦爛的瑰寶已經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這句話教導我們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虛心求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遇見不懂的要及時請教別人,努力與別人看齊。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這種精神,那么你,你還是原來的你,不會有任何前進的步伐,生活也就不會有動力,而動力決定著你的成敗!
因此,我們應該有著“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這種精神
論語精選作文篇8
《論語》,一篇充滿高尚的文章。今天,我們讀著讀著眼前仿佛出現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開國丞相趙曾說:“半部《論語》知天下?!笨梢娺@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書上層說過,孔子。一個2000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么的先進,那么貼切,何以想象《論語》這本書卻通知了中國近二十一個世紀。
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說的話綜合在一起,寫下了這篇文章,他所說的不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還有學習的好處和如何學習。
我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現在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
孔子,一個創下無數輝煌的學家,現在卻已成了一個歷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論語精選作文篇9
論語,是記錄圣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的規范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為圣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注釋的幫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現在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边@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系心靈的橋梁。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復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里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于是我們之間有了“墻”,于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墒牵藗冇袥]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尸”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I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并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論語精選作文篇10
在寒假里,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無窮。
子貢說過:“老師以溫、良、恭、儉、讓知道了每個國家治理國家的方法。老師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從這句話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發現,在《學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講的是“孝”和“禮”。比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边@句話就是說對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個人干了壞事,但是他卻孝順父母,說明他還有悔改的機會;一個人沒有干壞事,但是他卻不孝敬父母,那么這個人就無可救藥了。
在《為政篇第二》中,孔子講了治理國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從政的。孔子是強力推薦不要以“勢”來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來治理百姓的,這樣百姓就會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規》中也提到:“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彪y怪,后來有很多國家都請他做官呢!
《論語》讓我知道了怎么做人,而且《論語》中的很多詞都變成了現代常用的成語,比如“巧言令色”就是從論語中的“巧言令色,鮮以仁”出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去學習《論語》,并且去深入體會。